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痰壅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痰壅盛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屬中醫痰證範疇,多發於嬰幼兒,主因脾虛肝旺,風痰內擾,氣機逆亂所致。其癥狀特徵為咳嗽劇烈時突發嘔吐,痰涎與乳食並出,待痰食盡吐,方得暫緩。此證病機關鍵在於「風痰上壅,肺胃氣逆」,與肝脾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為本:幼兒脾氣素虧,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成痰,痰濁內伏。
  2. 肝旺為標:肝氣過亢,乘剋脾土,致土虛木搖,引動內風,風痰相搏,上壅肺竅。
  3. 氣機逆亂:風痰擾動,肺失宣降,胃氣上逆,故見咳嘔交作、痰涎壅盛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痰象:痰多黏稠,隨咳嘔而出,色白或黃,反映痰濕或化熱之傾向。
  • 風動之兆:咳嗽急驟,發作突然,甚則面青唇紫,屬風痰攻衝之象。
  • 脾胃虛弱:平素食少便溏,形體消瘦,舌淡苔膩,脈弦滑。

治法方藥
以「健脾抑肝,滌痰降氣」為原則,分述如下:

  1. 主方加減
    • 滌痰湯(《奇效良方》化裁):以半夏、陳皮、茯苓健脾化痰;膽南星、竹茹清化風痰;枳實、人參調氣補虛。若肝風偏盛,可加鉤藤、天麻息風化痰;痰熱明顯者,佐以黃芩、瓜蔞清熱滌痰。
  2. 配伍要旨
    • 健脾:白朮、山藥補土以制肝。
    • 降氣:蘇子、杏仁肅肺止咳,旋覆花、代赭石鎮逆止嘔。
    • 豁痰:白芥子、萊菔子豁痰通絡,尤宜痰滯經絡者。

延伸辨證

  • 兼外感風邪:合併鼻塞流涕,加防風、前胡宣肺解表。
  • 痰熱化火:見痰黃煩躁,加黃連、黛蛤散清泄肝火。
  • 久病腎虛:咳喘夜甚,酌加五味子、沉香納氣歸元。

此證雖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若素體痰濕內盛,復因情志鬱怒引動肝風,亦可見類似證候,治法需隨證變通,然總不離「調肝脾、化痰濁」之大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