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痰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痰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屬眩暈證型之一,主要由風痰上擾、閉塞清竅所致。此證首見於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·眩運》,其後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等醫籍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特徵。

病因病機
本證成因多責之於脾虛生濕,聚濕成痰,復因肝風內動,風痰相搏,上壅頭目。《丹溪心法》云「無痰不作眩」,而風性主動,風痰上攻則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致清竅失養,發為眩暈。其病位主要在肝、脾,涉及經絡則多見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氣機逆亂。
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除眩暈外,常伴隨:

  • 胸膈痞滿窒塞,乃痰濕阻滯中焦氣機
  • 項背強急拘攣,因風痰循經上擾,經絡失和
  • 神識昏蒙嗜睡,為痰濁蒙蔽清陽
  • 心悸煩悶不寧,屬痰火擾動心神
    若病情深重,可見眩暈驟作而悶亂欲仆,甚則肢體癱瘓、肌肉瞤動、手足搐搦等風痰走竄經絡之危候。

治法方藥

  1. 主方應用

    • 半夏白朮天麻湯(《醫學心悟》方):君藥半夏燥痰降逆,天麻熄風定眩,佐白朮健脾除濕,標本兼治,為風痰眩暈之代表方劑。
    • 天麻丸(《聖濟總錄》方):重用天麻配伍川芎、防風,長於祛風化痰通絡,適於兼見頭痛肢麻者。
  2. 變證處理

    • 若痰涎壅盛致眩暈悶亂、肢體癱瘓者,當急投青州白丸子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生白附子、半夏、南星豁痰開竅,配合川烏溫通經絡,專治風痰壅閉重證。
    • 痰熱偏盛者,可選白附子丸(《證治準繩》方),方中白附子合全蝎、僵蠶熄風化痰,佐黃連清熱,適用於煩躁口苦、痰黏稠黃者。

證候鑑別
需與肝陽上亢眩暈相區別:彼證多見面赤耳鳴、急躁易怒、舌紅少苔;而風痰眩暈必具痰濕之象,如苔白膩、脈弦滑。另與氣虛眩暈鑑別,後者勞累即發,伴氣短懶言,無痰阻之胸痞項強等症。

相關文獻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鑑·雜病心法要訣》強調「風痰眩暈眼欲黑」,指出發作時眼前發黑的特徵;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提出「治痰當知求本」,臨證需辨別脾虛、腎虛等生痰之本,非獨攻痰為能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