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痰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痰哮
病證名,屬中醫哮證之一,因風邪外襲肺衛,引動內伏痰濁,痰氣搏結,壅阻氣道所致。臨床以哮鳴急促、呼吸困難、喉中痰鳴如拽鋸為特徵,多驟然發作,或遇風誘發。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數變,易襲肺系。若肺氣素虛,痰濕內蘊,風邪乘虛而入,與痰相搏,閉阻肺絡,致肺失宣降,氣逆上衝,發為哮吼。痰隨風動,風盛則痰湧,故發作時痰鳴明顯,咳痰黏稠,或兼見鼻癢、噴嚏等風邪表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呼吸急促,喉中哮鳴有聲,胸膈滿悶,咳痰黏稠難出。
- 兼症:或伴惡風、鼻塞、頭痛(風邪外襲);痰色白或黃,舌苔薄白膩或黃膩,脈浮滑或弦滑。
- 發作特點:起病急驟,多與氣候變化相關,尤以風寒、風熱誘發為常見。
治法與方藥
-
祛風宣肺,豁痰利氣
- 主方:
- 千緡導痰湯(《婦人良方》):半夏、南星、枳實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。功擅燥痰開閉,合祛風藥可疏風化痰。
- 定喘湯(《攝生眾妙方》):麻黃、白果、桑白皮、款冬花、半夏、杏仁、蘇子、黃芩、甘草。宜於風痰夾熱,痰黃氣促者。
- 變方:
- 若風熱偏盛,痰黃稠者,可用黃芩利膈丸(《丹溪心法》),清熱化痰,佐以疏風。
- 風寒引動者,加荊芥、防風、桂枝以散寒解表。
- 主方:
-
隨證加減
- 痰壅氣逆甚者,加葶藶子、旋覆花以降氣滌痰。
- 胸悶痛者,加瓜蔞、薤白寬胸通陽。
- 久病肺脾兩虛,緩解期可參用六君子湯健脾化痰,防其復發。
古籍佐證
《雜病源流犀燭·咳嗽哮喘源流》指出:「風痰哮因風邪觸動痰飲,肺氣壅塞而鳴。」強調外風引動內痰為病機關鍵,治療需表裏同治,風痰並祛。
鑒別要點
- 冷哮:多因寒飲內伏,遇寒而發,痰白清稀,苔白滑,無表證。
- 熱哮:痰黃稠,口渴面赤,苔黃膩,脈滑數,無風邪見症。
風痰哮則兼具風邪表證與痰阻氣逆之象,須辨明風與痰之孰輕孰重,用藥方能切中病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