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痰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痰頭痛

病證名,屬中醫頭痛證型之一,因風邪挾痰濁上擾清竅(頭部)所致。首載於《聖濟總錄·諸風門》,其病機多與肝脾功能失調相關,風性主動,痰性黏滯,風痰相搏,上蒙清陽,故發為頭痛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兩頰青黃,頭暈目眩,雙眼疲憊不欲睜開,言語懶散,身體沈重乏力,或伴隨噁心嘔吐感(兀兀欲吐)。此類頭痛多發作突然,或反覆遷延,痰濕重者頭痛如裹,風邪偏盛則痛勢遊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邪引動:外感風邪,或肝風內動,風氣上擾。
  2. 痰濁內生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痰隨風升,壅塞經絡。
  3. 清竅受阻:頭為「諸陽之會」,風痰閉遏陽氣,氣血不暢而發痛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經典方劑
    • 局方玉壺丸:化痰熄風為主,適用於痰濕偏盛者。
    • 甘菊荊芥湯:疏風清頭目,兼化濕濁,適合風邪較重者。
    • 半夏白朮天麻湯:健脾化痰、平肝熄風,針對脾虛肝風挾痰證。
  • 隨證加減:若痰熱明顯,可加黃連、竹茹;氣虛者佐黃耆、黨參。
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頭痛類型鑑別,如「肝陽頭痛」(多伴面紅耳赤)、「血虛頭痛」(痛勢隱綿,心悸怔忡)。風痰頭痛特徵在於痰濕與風動並見,且多伴眩暈、嘔惡等痰證表現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丹溪心法》提出「無痰不作眩」,強調痰濁在頭目疾患中的關鍵作用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指出,風痰頭痛需分標本,急則治標以祛風化痰,緩則調理肝脾以絕痰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