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痰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痰嗽

定義與病因
風痰嗽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邪引動痰濁,壅滯於肺所致的咳嗽。其特徵為咳嗽劇烈,發作時常伴隨嘔吐痰涎或飲食,待痰涎盡出後方得緩解。此證多與肝脾功能失調相關,因肝屬木,脾屬土,肝氣過盛則剋伐脾土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生痰;復感風邪,風痰相搏,上擾於肺,肺失宣降,故發為咳嗽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風痰嗽的核心病機為「風痰壅盛」,痰濁隨風邪上犯肺系,阻滯氣機。臨床可見:

  1. 咳嗽劇作:咳嗽突然發作,呈陣發性,咳聲重濁。
  2. 痰涎壅盛:痰量多而黏稠,或夾雜未消化之食物,嗽甚時嘔吐痰涎。
  3. 風動之象:或伴頭暈、肢體麻木,因風痰上擾清竅或流竄經絡所致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弦滑,反映痰濁內蘊與肝風內動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祛風豁痰」為主,兼以平肝健脾。傳統方劑選用《世醫得效方》之青州白圓子(組成:半夏、南星、白附子、川烏),取其燥濕化痰、祛風解痙之效,並可酌加:

  • 天麻:息風止痙,平抑肝陽。
  • 全蠍、殭蠶:通絡祛風,增強化痰止嗽之功。

若痰熱偏盛,症見痰黃稠、口苦,可加黃芩、瓜蔞以清熱化痰;若脾虛明顯,見食少倦怠,可佐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
辨證要點
風痰嗽需與其他咳嗽證型鑑別:

  • 風寒咳嗽:痰白清稀,兼惡寒無汗,脈浮緊。
  • 痰濕咳嗽:痰多色白,胸悶脘痞,無明顯風動之象。
  • 肝火犯肺:咳引脅痛,痰少而黏,脈弦數。

風痰嗽之獨特在於「風痰相兼」,既有痰濁壅肺之實,又有肝風內動之象,治療需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