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痰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痰痓
病證名,屬中醫痙病範疇,因風痰壅滯經絡,阻礙氣血運行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萬病回春·痓病》,多由內傷痰濕,復感風邪,或肝風內動,挾痰上擾,閉阻筋脈而成。
臨床表現
- 經絡症狀:手足振搖、搐搦(抽動不止),眼目牽引、口角歪斜,甚則頸項強直、角弓反張。
- 痰蒙清竅:若風痰上攻,可致神昏不醒、喉中痰鳴。
- 兼證:或見胸悶嘔惡、舌苔厚膩、脈弦滑,反映痰濕內蘊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風痰互結:風性善行數變,痰濕黏滯,二者相搏,流竄經絡,致筋脈失養而拘急。
- 肝風內動:情志鬱結或陰虛陽亢,引動肝風,挾痰上擾,加重經絡閉阻。
- 正氣不足:氣血虧虛者,衛外不固,易受風邪侵襲,與內痰相合為病。
治法與方藥
-
祛風化痰通絡
- 主方:祛風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膽南星、枳實、羌活、防風)加薑汁、竹瀝,以化痰息風、開竅通絡。
- 加減:若抽搐劇烈,加全蠍、蜈蚣(蟲類藥)以搜風定痙;痰熱明顯者,加黃芩、瓜蔞清熱化痰。
-
風痰壅盛
- 方藥:敗毒散(人參、柴胡、前胡等)合防風、天麻、黃芩、全蠍,佐薄荷、生薑宣散風邪,適用於外風引動內痰之證。
-
氣血兩虛兼風痰
- 方藥:參歸養榮湯(人參、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等)補益氣血,佐天麻、鉤藤平肝息風,標本兼顧。
辨證要點
- 實證:以痰盛、抽搐為主,苔膩脈滑,治當化痰為先。
- 虛中夾實:氣血不足伴肢體顫動,需扶正祛痰並行。
此證與「熱極生風」或「陰虛風動」所致痙病有別,關鍵在於痰濕與風邪相兼為患,臨床須細辨痰、風之孰輕孰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