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癱
病名與別稱
風癱,又稱「產痿」,屬中醫痿證範疇,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衝任失調,或外感風邪,內傷心脾,致經脈失養,肢體萎弱不用。其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江天覽《婦女病自療法》,指出本病與衝任脈血虛、心脾兩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以四肢弛緩無力、活動障礙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衝任血虛:產後失血過多,衝任二脈空虛,血不榮筋,宗筋弛縱,無法約束骨骼、滑利關節。
- 心脾失養:心主血脈,脾主肌肉,若心脾氣血不足,則四肢百骸失於濡養,肌肉萎弱無力。
- 風邪乘虛:正氣內虛時,風邪易襲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加重肢體痿廢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四肢軟弱無力,活動受限,甚則完全癱瘓,肌肉鬆弛,或伴輕度麻木。
- 兼症:面色蒼白或萎黃,心悸氣短,食少倦怠,舌淡苔薄,脈細弱或浮緩。
治療原則
以「活血祛風、調補心脾」為主,強調養血以柔筋,益氣以通絡。江天覽指出,若誤用降火滋陰或破氣破血之品,易損傷榮衛之氣,反致病情纏綿難癒。
代表方劑
- 血風湯(出自《沈氏尊生書》):
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白芍、防風、秦艽、羌活、白芷等。
方義:當歸、川芎活血養血;熟地、白芍滋陰柔肝;防風、秦艽祛風通絡;羌活、白芷散風勝濕。全方共奏養血祛風、通絡起痿之效。
其他中醫治法
- 針灸療法:取足三里、三陰交、陽陵泉等穴,以補益氣血;配合風池、合谷等穴祛風通絡。
- 推拿導引:循經按摩手足陽明經,促進氣血運行,緩解肌肉萎弱。
與西醫學對應關係
中醫風癱類似於西醫學「產後多發性神經炎」或「格林-巴利症候群」等疾病,但中醫更注重整體調理與氣血辨證。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治療痿證需重視調理脾胃。此理論亦適用於風癱,臨床可輔以補中益氣湯加減,強化脾胃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