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嗽
病證名,指因感受風邪而引發的咳嗽,屬外感咳嗽之一。風邪為六淫之首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,肺為嬌臟,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故風邪犯表,常先傷肺衛,導致肺氣失宣,發為咳嗽。
病因病機
風邪外襲,肺衛受邪,肺氣壅遏不宣,清肅失常,氣逆而上,故發咳嗽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風嗽多發病急驟,且易兼夾他邪,如寒、熱、燥等,臨床表現亦隨之變化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,咳聲輕揚,痰少或無痰,或痰白稀薄。
- 兼症:惡風、自汗、發熱(多為低熱)、鼻塞流清涕、口乾喉癢、語未竟而咳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,脈浮或浮緩。
證型辨別
- 風寒襲肺:咳嗽聲重,痰稀色白,兼見惡寒無汗,頭痛身痛,脈浮緊。
- 風熱犯肺:咳嗽痰黃黏稠,喉痛咽乾,身熱惡風,脈浮數。
- 風燥傷肺:乾咳無痰,或痰少而黏,鼻燥咽乾,舌紅少津,脈浮細。
治療方藥
- 基礎方劑:
- 桂枝湯加味(《證治要訣》):適用於風邪偏寒者,以桂枝湯解肌調營衛,加杏仁、紫蘇葉宣肺止咳。
- 款冬花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款冬花、杏仁、貝母等,宜於風嗽痰多者。
- 金沸草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金沸草、前胡、荊芥等,疏風宣肺,化痰止咳。
- 隨證加減:
- 風熱加桑葉、菊花、連翹;
- 風燥加沙參、麥冬、枇杷葉;
- 痰多者加陳皮、半夏。
古籍論述
- 《證治要訣》指出:「感風而嗽者,惡風有汗,或身體發熱,或鼻流清涕。」強調風邪致嗽的特徵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:「風嗽,風乘肺也。其脈浮,必兼鼻塞、流涕、聲重、口乾、喉癢。」並提出款冬花散、金沸草散等方治之。
病機特點
風嗽以「風邪犯肺,肺氣上逆」為核心,治療當以疏風宣肺為先,兼顧化痰、潤燥等法,隨證施治。外感咳嗽若遷延不癒,可能轉為內傷,故需及早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