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水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水腫
病證名,屬水腫之一,亦稱「風水」。此證多因脾腎氣虛,腠理不固,汗出當風,風邪乘虛內襲,與水濕相搏,泛溢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四載:「夫風水腫者,由脾腎氣虛弱所為也。腎勞則虛,虛則汗出,汗出當風,風氣內入,還客於腎,脾虛又不能製於水,故水散溢皮膚,又與風濕相搏,故雲風水也。」
- 脾腎氣虛: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。若脾腎虛弱,水濕不化,停聚體內,則易成水腫。
- 風邪外襲:汗出之時,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而入,內客於腎,與水濕相搏,泛溢肌表,遂發為風水腫。
臨床表現
- 浮腫:全身浮腫,皮膚緊脹,甚則欲裂。
- 氣喘:上氣喘急,呼吸困難,不得平臥。
- 骨節疼痛:風濕相搏,侵襲經絡,故骨節酸痛。
- 惡風腳弱:風邪外襲,衛陽受遏,故惡風;濕邪下注,則足脛沉重無力。
- 脈象:脈浮而緊,浮主風邪在表,緊主寒濕內結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散風祛濕、健脾補腎、通利小便,使風邪外解,水濕下行。
- 防風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- 組成:防風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等。
- 功效:祛風勝濕,健脾利水。
- 麻黃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- 組成: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生薑等。
- 功效:宣肺發汗,利水消腫。
- 大腹皮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- 組成:大腹皮、桑白皮、陳皮、茯苓皮等。
- 功效:行氣利水,消腫除滿。
相關證型辨析
風水腫與 皮水、正水 同屬水腫範疇,然病因病機有別:
- 風水:多因風邪外襲,起病急,浮腫自上而下,兼表證。
- 皮水:水濕停聚皮下,腫勢較緩,無表證。
- 正水:多因脾腎陽虛,水氣內停,腫勢深重,伴腹滿喘逆。
此證詳見 「風水」條,臨床須辨明病機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