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濕痿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濕痿軟
風濕痿軟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濕邪氣滯留經絡,導致肢體痿弱無力、活動障礙之證,首載於《癥因脈治》卷三。此證多因久居濕地、冒雨涉水,或外感風寒濕邪,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致使筋脈失養,發為痿軟。
病因病機
風濕痿軟的成因主要與外感六淫中的「風濕二邪」相關。風性善行數變,濕性重濁黏滯,二者相合,易侵襲人體肌表、經絡及關節。若正氣不足,邪氣久留,則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壅滯,肌肉關節失於濡養,故見痿弱不用。此外,脾虛濕盛或肝腎不足者,更易受外邪侵擾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肢體痿弱:手足癱瘓,軟弱無力,甚則不能舉動,或僅能輕微活動。
- 關節症狀:關節沉重疼痛,屈伸不利,遇陰雨天加重。
- 皮膚感覺異常:皮膚麻木不仁,觸覺減退,或伴有輕微腫脹。
- 兼證:或見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,舌苔白膩,脈濡緩或弦緊。
證型辨治
-
風濕阻絡證
- 主症:肢體痿軟伴關節重痛,遊走不定,苔白膩,脈浮緩。
- 治法:祛風除濕,通絡舒筋。
- 方藥:羌活勝濕湯(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蔓荊子等)加減,以宣散經絡風濕。
-
寒濕偏盛證
- 主症:痿軟加重於寒冷時,關節冷痛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滑。
- 治法:散寒除濕,溫通經脈。
- 方藥:荊防平胃散(荊芥、防風、蒼朮、厚朴等)合烏頭湯化裁。
-
濕滯皮腠證
- 主症:皮膚麻木不仁,肢體微腫,按之凹陷。
- 治法:健脾化濕,通利皮腠。
- 方藥:蒼防五皮飲(蒼朮、防風、茯苓皮、大腹皮等)配合薏苡仁、澤瀉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足三里、陽陵泉、風市等穴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氣。
- 推拿:循經按摩以鬆解筋結,促進氣血流通。
此證需與「肝腎虧虛痿證」或「濕熱浸淫痿證」鑑別,後者多伴見腰膝酸軟或身熱煩渴,治法迥異。風濕痿軟的調治,重在祛邪通絡,佐以扶正,使氣血暢達,則痿軟自漸復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