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濕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濕頭痛
病證名,屬外感頭痛之一,因風濕之邪外襲,上犯頭目,阻遏清陽所致。首見於《赤水玄珠·頭痛門》,其發病多與氣候潮濕、居處卑濕,或冒雨涉水有關,濕性黏滯,易與風邪相合,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:
頭痛沉重如裹布,昏蒙不清,遇陰雨天加重;周身肢體困重痠楚,胸悶脘痞,腹脹納呆,甚則噁心欲嘔;口乾而不欲飲,或口中黏膩;舌苔白膩或滑膩,脈濡緩或浮緩。此因濕邪瀰漫,困阻脾陽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見頭身困重、脾胃失和之象。
病機分析: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;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黏滯。風濕相搏,上蒙清竅,則頭痛如裹;濕阻經絡肌肉,氣血運行不利,故肢體困重;濕困中焦,脾失健運,則胸悶腹脹、納呆噁心;苔膩、脈濡緩皆為濕邪內蘊之徵。
治法:
以「祛風勝濕、升清化濁」為主,兼調脾胃氣機。
常用方劑:
-
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
- 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、川芎、蔓荊子、甘草。
- 方義:羌活、獨活祛風濕、通經絡;防風、藁本散風除濕;川芎活血行氣;蔓荊子清利頭目。全方側重祛風濕、止頭痛,適用於風濕偏盛者。
-
加減神術散(《醫方集解》):
- 以蒼朮、藁本、白芷、細辛、羌活、川芎、甘草為主,加強燥濕健脾之力,適用於濕邪困脾明顯者。
-
玉壺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由南星、半夏、天麻等組成,化痰祛濕,適用於痰濕交阻、頭痛昏沉者。
隨證加減:
- 若濕鬱化熱,見苔黃膩、口苦者,加黃芩、梔子以清熱燥濕。
- 脾虛氣弱,加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- 頭痛劇烈者,可佐以白芷、細辛散寒通竅。
針灸治療:
取穴以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為主,如百會、風池、太陽、合谷、陰陵泉等,針灸並用,以疏風散濕、通絡止痛。
風濕頭痛之關鍵在於辨濕邪之輕重及兼夾病機,臨證需結合四診,靈活化裁方藥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