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濕熱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濕熱頭痛

病證名,指因風、濕、熱三邪相合,上壅頭部經絡所致的頭痛證候。此類頭痛多因外感風熱挾濕,或素體濕熱內蘊,復感風邪,邪氣上擾清竅,阻滯氣血運行而發。其特徵為頭部脹痛昏重,或伴發熱、目赤、頭面浮脹感,嚴重者可能損及目力,甚至牽引腦部深層疼痛。

病因病機
風性輕揚,易襲陽位;濕性黏滯,與熱相結則纏綿難解。風濕熱邪上攻頭面,壅塞經絡,導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氣血運行受阻,故發為頭痛。若病程遷延,邪留日久,可能化火傷陰,或與痰瘀互結,使病情纏綿難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頭痛特徵:頭部脹痛、重痛,或偏正頭痛交替發作,痛勢劇烈者可能連及目眶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發熱、頭面浮脹、目赤眵多、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濡數或滑數等濕熱之象。
  • 病程特點:若失治誤治,可轉為慢性,反覆發作,甚則「年深不愈」。

治法與方藥
疏風清熱、化濕通絡 為主,經典方劑如 清空膏(《蘭室秘藏》),組成包含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柴胡等,擅長清利頭目、祛風除濕。若頭痛劇烈,可酌加 細辛 以散寒通竅、止痛力增,但須注意其辛溫之性,需配伍寒涼藥以制其燥烈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熱重於濕:頭痛伴高熱、口渴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氣分熱。
  • 濕重於熱:頭重如裹、胸悶納呆,加藿香、佩蘭、蒼朮以芳香化濕。
  • 經絡瘀阻:久痛入絡,痛處固定,加川芎、赤芍、地龍以活血通絡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選 風池、太陽、百會、合谷 等穴,瀉法為主,以疏泄風熱、調和氣血。外治法如藥枕(菊花、薄荷、藿香等)亦可輔助緩解症狀。

此證需與 風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 等鑑別,關鍵在於辨明濕熱膠結與風邪上擾的病機特點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