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濕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濕腹脹
證名:風濕腹脹係因外感風濕之邪,內犯脾胃,導致氣機升降失調,水濕停聚,引發腹脹之證。此證多見於濕氣偏盛之環境,或患者素體脾虛濕困,復感風邪,內外合邪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腹脹滿悶,外連頭面,甚則胸膈痞塞,按之不堅,叩之如鼓。
- 兼症:發熱惡風,周身沉重,肢節痠痛,轉側不利,或見下肢浮腫,小便不利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浮緩或濡數,反映風濕相搏、濕鬱化熱之象。
病因病機:
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;濕為陰邪,其性黏滯,易阻氣機。風濕相合,侵犯肌表,則見身熱惡風、肢體困重;內傳脾胃,阻遏中焦,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氣滯濕停,故生腹脹。若濕邪下注,則見下肢腫脹;濕鬱化熱,則苔黃膩、脈濡數。
治法方藥:
-
風濕偏表,胸膈痞滿:
- 主方:防風平胃散(《癥因脈治》)
- 組成:防風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等。
- 功效:祛風勝濕,理氣寬中。
-
身熱惡風顯著:
- 主方:羌獨敗毒散(《癥因脈治》)或荊芥湯。
- 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荊芥、柴胡等。
- 功效:疏風解表,化濕透邪。
-
濕邪下注,下肢腫重:
- 主方: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。
- 功效:利水滲濕,溫陽化氣。
-
內外俱熱,濕鬱化火:
- 主方:防風木通湯(《癥因脈治》)
- 組成:防風、木通、黃芩、梔子等。
- 功效:清熱利濕,疏風通絡。
辨證要點:
- 需區分風濕偏表(身痛惡風)或濕滯於裏(腹脹便溏)。
- 若兼寒象(苔白脈緊),可佐溫散之品如桂枝、生薑;若熱象明顯(苔黃口渴),宜加黃連、石膏等清熱之藥。
此證與單純脾虛腹脹(如香砂六君子湯證)或食積腹脹(保和丸證)不同,關鍵在於風濕外襲與內濕相搏之病機,故治療首重祛風化濕,兼調脾胃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