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屍

風屍為中醫古籍所載病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六。其病機主要與風邪侵襲人體,滯留四肢經絡有關。臨床表現特徵為:病邪遊走於四肢,循行經絡之間,發作時或隱或現,往來無定,患處沉滯麻木,痛覺遲鈍,或難以明確指出疼痛具體位置。此症易因外感風邪誘發,故名「風屍」。

病因病機
風屍之成因,中醫認為多由正氣不足,腠理不密,風邪乘虛而入,與氣血相搏,滯留於經絡所致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故病狀表現為遊走不定;風邪夾雜痰濕或瘀血,則見肢體沉悶、麻木不仁。其病位主要在四肢陽經,涉及肝、脾二臟,因肝主筋、脾主四肢,風邪內擾可影響氣血濡養功能。

治法與方藥
《太平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風屍可選用以下方劑:

  1. 甘草散:以甘草為君藥,調和諸藥,緩急止痛,佐以防風、白朮等祛風健脾之品,適用於風邪偏盛者。
  2. 川大黃散:以大黃通腑泄濁,配伍活血祛風藥,適用於風邪兼夾腑氣不通或瘀血內阻者。
  3. 金牙散:以金牙石(古方礦物藥)為主,結合祛風通絡藥物,多用於風痰阻絡之證。

後世醫家對風屍的治療,進一步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理,常於方中加入當歸、川芎等養血活血之品,或配伍全蠍、地龍等蟲類藥以增強搜風通絡之效。若兼見氣虛,可佐黃耆、黨參益氣固表;痰濕明顯者,則加半夏、陳皮化痰燥濕。

與相關病證鑑別
風屍需與「風痹」「賊風」等證相區別:

  • 風痹:以關節疼痛、屈伸不利為主,痛處固定,與風屍之遊走性症狀不同。
  • 賊風:泛指外感風邪驟然致病,多伴惡寒發熱表證,而風屍病程較長,以經絡氣血失調為本。

風屍一證,反映了中醫對風邪致病複雜性的認識,其治療需結合病邪性質與患者體質,靈活運用祛風、活血、化痰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