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氣不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表氣不固
表氣不固,又稱衛氣不固,是中醫理論中常見的一種病理狀態,主要指衛氣虛弱,無法正常發揮其固護肌表、調節腠理開合的功能。《靈樞·本臟》云: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,充皮膚,肥腠理,司開合者也。」衛氣屬陽,行於脈外,具有溫煦肌膚、防禦外邪、調節汗液排泄等作用。若衛氣虛弱,則肌表不固,腠理疏鬆,外邪易於侵襲,進而引發各種疾病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稟賦不足:部分患者因先天體質虛弱,衛氣生成不足,導致表氣不固。
- 後天失養:長期勞累、飲食不節、久病耗氣等因素,均可損傷肺脾之氣,影響衛氣的生成與運行。
- 外邪侵襲:反覆感受風寒、風熱等外邪,使衛氣受損,防禦功能下降。
- 情志失調:過度憂思、驚恐等情緒波動,亦可影響氣機運行,間接削弱衛氣。
臨床表現
表氣不固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怕風惡寒:因衛陽不足,肌表失於溫煦,故患者常覺畏風怕冷。
- 自汗:衛氣不固,腠理開泄,津液外泄,表現為不因勞累或炎熱而自然汗出,尤其活動後更明顯。
- 易感外邪:因防禦功能低下,患者容易反覆感冒,或受風寒、風熱等邪氣侵襲。
- 面色淡白:氣虛不能上榮於面,故面色多偏白或萎黃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表氣不固,以補氣固表為主,常用方劑如玉屏風散(黃耆、白朮、防風),此方益氣固表,增強衛外功能。若兼有陰虛內熱,可配合生脈散益氣養陰;若兼陽虛,則可加用桂枝湯調和營衛。此外,針灸選取足三里、肺俞、大椎等穴,亦可助益氣固表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衛氣與營氣相對,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二者協調運行,共同維持人體的防禦與營養功能。若表氣不固,不僅易致外感,長期不癒還可能影響內臟功能,如肺氣虛弱、脾氣不足等,進一步加重體質虛損。因此,臨床上除直接固表外,亦需兼顧調理肺脾,以鞏固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