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勝則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勝則動

「風勝則動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應像大論》,闡述風邪偏盛時,病症多呈現動搖不定或遊走變化的特性。風為六淫之首,其性善行而數變,具有升發、向上、向外之特性,故風邪致病易表現為動態症狀。

風邪致病特點

  1. 遊走性疼痛:風邪侵襲經絡關節,可致疼痛無定處,如「行痹」(風痹),症見關節肌肉痠痛,痛處遊移不定。
  2. 眩暈震顫:風性主動,內風上擾清竅則見頭暈目眩;肝風內動可致肢體震顫、手足蠕動,甚則抽搐。
  3. 筋脈拘急:風邪化熱生風或陰虛風動,可引發筋脈失養,表現為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,如破傷風或熱極生風之證。
  4. 面癱卒中:風邪中絡則見口眼喎斜;若風痰上擾清竅,可致卒然昏僕,如中風之候。

病機與臟腑關係

風邪致病與肝關係密切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肝主筋,藏血,風邪易耗陰血,引動肝風,形成內風證候。此外,外風與內風常相互影響,如外感風邪引動內風,或陰虛陽亢化風,皆可加重動搖之症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外風:多兼表證,如惡風、汗出、脈浮,常見於感冒、風疹等。
  • 內風:多因肝腎陰虛、陽亢化風,或熱極生風,症見眩暈、抽搐,舌紅少津,脈弦細數。

「風勝則動」之理論,不僅概括風邪致病的動態特徵,亦為臨床辨治風病(如中風、驚風、痹證)提供重要依據,強調調和氣血、熄風鎮靜之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