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傷衛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傷衛證,乃中醫傷寒病證之一,屬太陽病範疇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其病機為風邪外襲,傷及衛分,致營衛失和,腠理不固。
病因病機
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。風邪客於肌表,衛陽被鬱,故見發熱;風性疏泄,致衛外不固,腠理開疏,故汗出;衛氣受損,不能溫煦肌表,故惡風;脈緩者,因汗出營陰外泄,脈道鬆弛所致。此證與寒傷營之麻黃湯證有別,彼為寒邪束表,腠理閉塞,故無汗而脈緊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頭痛,脈浮緩。其特點為:
- 發熱:風邪與衛陽相爭,熱勢一般不高。
- 汗出:因風邪開泄腠理,汗液自出,然汗量不多,皮膚潮潤。
- 惡風:患者對風寒敏感,遇風則不適,得衣被可緩。
- 頭痛:太陽經氣不利,多見頭後部疼痛。
- 脈象:浮緩,浮主表證,緩因汗出營弱。
治法方藥
治宜調和營衛,解肌祛風,主方為桂枝湯(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)。方中桂枝辛溫解肌,芍藥斂陰和營,生薑助桂枝散邪,大棗助芍藥益營,甘草調和諸藥。服後需啜熱粥以助藥力,使微微汗出,邪隨汗解。
鑒別診斷
- 太陽傷寒(麻黃湯證):無汗、脈緊、身疼,為寒邪束表,腠理閉塞。
- 溫病初起:雖有發熱惡風,但口渴、脈數,屬溫熱之邪為患。
相關理論
此證與「太陽中風」名異實同,均指風邪傷表之輕證。《張氏醫通》強調,若值霜降後發病,見上述脈證,亦屬風傷衛,不可誤作傷寒而妄投辛溫峻劑。
風傷衛證體現了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雖為外感,然因邪氣性質不同,治法迥異,臨證需細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