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傷衛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傷衛瘧
風傷衛瘧為瘧疾之一,又稱「溫瘧」或「風瘧」,首見於《癥因脈治》卷四。其名源於《內經》所云「風傷衛氣」,特指外感風邪侵襲衛分,導致瘧疾發作,臨床表現以「先熱後寒」為特徵。此處「先後」並非指時間次序,而是強調熱象多而寒象少,故患者多見惡風、自汗、煩躁、伸欠等症,而惡寒較輕。其病機為風邪鬱於肌表,衛陽被遏,正邪交爭,故發熱明顯,甚則煩躁;風性疏泄,故汗出惡風。
臨床表現
- 熱多寒少:發熱時間長且程度重,伴煩躁;寒戰較輕微,或不惡寒僅惡風。
- 表衛不固:自汗出,因風邪開泄腠理,衛外不密。
- 三陽經證候:
- 太陽經:頭痛、背痛,瘧發於午前,脈浮緩。
- 陽明經:目痛、鼻乾,或發熱午後加重,脈洪長。
- 少陽經:發於寅卯時(清晨),脈弦。
治法與方藥
根據病邪所涉經絡不同,治法各異:
- 太陽經風傷衛瘧:有汗者,宜調和營衛、清解鬱熱,用桂枝石膏湯(桂枝湯加石膏)。
- 陽明經風瘧:熱邪偏盛,宜清泄陽明,用白芷石膏湯(白芷、石膏等)。
- 少陽經風瘧:邪在半表半裏,宜和解少陽,用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等)。
- 三陽合病:若太陽、陽明、少陽證候並見,可選《證治準繩》和解湯,綜合調理三陽。
脈象與病機
- 脈浮緩:風邪在表,衛氣受擾。
- 脈洪長:陽明熱盛。
- 脈弦:少陽樞機不利。
風傷衛瘧與一般瘧疾不同,其關鍵在於風邪引動伏熱,衛陽與邪爭而熱顯,故治療需注重疏風透邪,兼清裏熱,同時依據經絡病位選方,以達表裏雙解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