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疝

定義與源流
風疝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疝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。其病機與足厥陰肝經之氣逆亂密切相關,因肝主風,性喜條達,若肝氣鬱結或陽亢化風,則可引發此症。《醫學入門·疝氣》明言:「風疝者,非外風也,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。」強調此症非外感風邪,實為肝臟內生之風氣上擾所致。

經絡與臟腑關聯
《儒門事親》引《素問》之論,闡述六經滑脈與疝症之關係,雖分述為狐疝、肺氣疝、脾氣疝、心風疝、腎風疝、肝風疝,然皆歸本於「風疝」之名,蓋因諸疝皆與厥陰肝經之氣化風相關。肝經循行繞陰器,其氣逆亂則下焦氣機受阻,發為疝痛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鬱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久而生風。
  2. 陽亢風動:肝陽偏亢,化熱生風,風氣內擾,下迫陰器。
  3. 經脈氣逆:足厥陰肝經氣血逆亂,與衝任之脈失和,致少腹或陰囊脹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少腹或陰囊脹痛,時作時止,痛處遊走不定,或伴牽引感。
  • 兼症:或見頭暈目眩、胸脅脹悶、情緒波動時症狀加劇。
  • 舌脈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白,脈弦滑或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肝理氣,息風止痛:以荊芥穗為代表,《儒門事親》載其用法:「荊芥穗新瓦上焙為末,每服二錢,熱酒調下。」荊芥穗性辛溫,善祛風理氣,熱酒助其行氣活血,共奏疏肝息風之效。
  2. 方劑加減
    • 若肝鬱化熱,可配合 柴胡疏肝散 加鉤藤、白芍以柔肝息風。
    • 若風痰阻絡,可佐以 半夏白朮天麻湯 化裁,健脾化痰,平肝息風。

與其他疝症鑑別

  • 狐疝(腹股溝疝):多因寒濕下注,症見陰囊偏墜,臥則入腹,立則突出。
  • 水疝(陰囊水腫):以陰囊腫大光亮如水晶為特徵,責之脾腎氣化失司。
    風疝則以「氣動風生」為核心,痛無定處,與情志波動相關,此為辨證關鍵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風疝者,肝木乘脾,風氣勝也。」進一步闡明肝風內動與脾胃氣機之互動關係,治療時需兼顧調理中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