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痧

風痧為中醫病名,屬痧證之一,首載於清代林森所著《痧書》中卷,又稱「風疹」。此病多因外感風熱時邪,邪氣鬱滯於肺胃,外發於肌膚所致,常見於小兒,成人亦可罹患,然小兒臟腑嬌嫩,腠理疏鬆,故更易受邪。

病因病機
風痧之發,主因風熱時邪自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。肺主皮毛,與胃相表裏,邪氣鬱於肺胃,內不得疏泄,外不得透達,遂蘊蒸於肌膚,發為紅疹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疹出迅疾,一日內可遍佈全身;熱邪蘊結,則伴見搔癢。肺氣失宣,可見輕咳;邪擾胃氣,則納少、嘔吐或腹瀉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或有微熱、咳嗽,繼而皮膚驟現細小紅疹,疹色淡紅,捫之略覺礙手,疹點稀疏均勻,多先見於頭面,後延及軀幹四肢。疹出後熱退,癢感明顯,然無膿皰及脫屑,2至3日內疹退無痕。舌質偏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數。

辨證論治
本病屬風熱輕證,治當疏風清熱、解毒透邪。常用方如消風散加減:

  • 主方: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、金銀花、連翹疏風清熱;蟬退、薄荷透表散邪;生地、牡丹皮涼血和營;甘草調和諸藥。
  • 加減:若咳嗽明顯,加杏仁、前胡宣肺止咳;胃氣不和者,佐以陳皮、竹茹和胃降逆;熱重者可加黃芩、石膏清泄肺胃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麻疹:疹色暗紅,疹點融合,發熱較重,口腔可見科氏斑,疹退後留色素沉著。
  • 癮疹(蕁麻疹):疹塊遊走不定,時隱時現,多因過敏所致,與風熱時邪無關。

風痧為外感輕淺之疾,邪從表解者癒速,然須防其傳裏。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平素調攝衛氣,使腠理緻密,可減外邪侵襲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