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瘙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瘙癢(中醫病證名)

定義與病因病機

風瘙癢乃中醫皮膚病證名,指因外感風邪或內生風熱所致之皮膚搔癢疾患。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卷二詳載:「此由遊風在於皮膚,逢寒則身體疼痛,遇熱則瘙癢。」其發病機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:

  1. 外邪侵襲:風為百病之長,常兼夾寒、熱、濕等邪氣。風性善行數變,客於肌表,與衛氣相搏,則發為瘙癢。
  2. 衛表不固:患者素體表虛,衛外功能失司,腠理疏鬆,風邪易乘虛而入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」
  3. 血虛風燥:久病或稟賦不足致陰血虧虛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內風與外風相合為患。
  4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鬱於肌膚,復感風邪,風濕熱三邪相搏而發。

臨床表現

風瘙癢之證候特徵鮮明,主要表現為:

  • 瘙癢劇烈:癢感明顯,或如蟲行,或如火灼,常無原發性皮損
  • 遊走不定:瘙癢部位多變,符合「風性善行」之特點
  • 遇熱加重:風熱型者遇熱則癢甚,甚則搔抓至血出方止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皮膚乾燥脫屑(血虛型),或見紅腫熱痛(風熱型),或伴抓痕、血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風熱型

    • 特徵:皮膚灼熱瘙癢,遇熱加重,搔抓後現紅色劃痕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
    • 病機:風熱客於肌表,營衛不和
  2. 風寒型

    • 特徵:瘙癢遇寒加重,皮膚蒼白或淡紅
    • 舌脈: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
    • 病機:風寒外束,腠理閉塞
  3. 血虛風燥型

    • 特徵:皮膚乾燥脫屑,瘙癢夜間尤甚
    • 舌脈:舌淡少苔,脈細數
    • 病機:陰血不足,肌膚失養
  4. 濕熱型

    • 特徵:瘙癢伴丘疹、水皰,搔抓後滲液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    • 病機:濕熱內蘊,外發肌表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風瘙癢強調「審證求因,辨證論治」,主要治法包括:

  1. 祛風法:為治療大法,根據兼夾邪氣不同而異

    • 風熱者: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
    • 風寒者:疏風散寒,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
    • 血虛風燥者:養血祛風,方用當歸飲子(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地黃、白蒺藜、防風、荊芥穗、何首烏、黃耆、甘草)
  2. 清熱法:適用於風熱或濕熱型

    • 清熱解毒用黃連解毒湯
    • 清利濕熱用龍膽瀉肝湯
  3. 養血潤燥法:針對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四物湯合消風散化裁
    • 酌加滋陰潤燥之品如麥冬、玉竹
  4. 外治法

    • 藥浴:用苦參、地膚子、白鮮皮等煎湯外洗
    • 塗敷:青黛散、三黃洗劑等外用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風瘙癢多有闡發:
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:「風瘙癢者,風氣客於皮膚,淫淫作癢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此證由風邪鬱於皮膚而發,癢無定處。」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癢屬風,亦各有因,不可概以風治。」

風瘙癢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皮膚瘙癢症」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節,通過辨證施治,既可祛除風邪,又能調和氣血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