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熱腰痛
風熱腰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腰痛類型之一,因風熱邪氣侵襲腎經,導致經絡氣血壅滯不通而發病。此證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,其特徵為腰部疼痛強急,並牽連腳膝,伴隨口渴、便秘等熱象,脈象多呈洪數。
病因病機
風熱腰痛之成因,多因外感風熱之邪,或素體陽盛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內傳腎經。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腰脊,風熱邪氣客於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,故見腰痛強急,甚則牽引腳膝。熱邪傷津,則口乾渴;熱結腸腑,則便秘;脈洪數為陽熱亢盛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腰部疼痛,拘急不舒,痛處或有熱感,活動受限,甚則痛引腳膝。
- 兼症:口渴喜冷飲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,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膩。
- 脈象:脈多洪數或弦數,反映熱邪熾盛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祛風清熱、疏通經絡為主,常用方劑如敗毒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該方以羌活、獨活祛風除濕,柴胡、前胡疏風透熱,川芎活血通絡,枳殼理氣寬中,茯苓健脾滲濕,人參扶正祛邪,甘草調和諸藥。若熱象顯著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泄裡熱;若便秘甚者,酌加大黃通腑泄熱。
辨證要點
風熱腰痛需與其他腰痛證型鑑別:
- 風寒腰痛:痛處惡寒,得溫則減,舌苔白,脈浮緊。
- 濕熱腰痛:腰部重著酸脹,伴下肢浮腫,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腎虛腰痛:隱痛綿綿,遇勞加重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藥物外,針灸可選取腎俞、大腸俞、委中、陽陵泉等穴,以瀉法疏風清熱;亦可配合刮痧或拔罐,於腰部膀胱經施術,以助邪外出。
風熱腰痛屬實證,病程較短,及時治療多能痊癒。然臨床須詳辨病因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