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牙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熱牙疳
病因病機
風熱牙疳為中醫口腔病證之一,多因患者平素陽明胃經蘊積熱邪,復感風熱外邪,兩邪相搏,循經上沖,燔灼牙齦而發病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牙疳皆由胃火熾盛,復受風熱搏結而成。」其病位在牙齦,與陽明胃經關係密切,因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齒齦,風熱與胃火交蒸,腐蝕血肉,故見牙齦紅腫潰爛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齒齦紅腫疼痛,局部灼熱,或伴發熱惡寒、頭痛等表證;若邪熱熾盛,則腫勢加劇,牙齦糜爛出血,甚則潰膿,口氣臭穢,並見口乾欲飲、便秘、噁心嘔吐等陽明腑實之象。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洪數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疏風清熱、瀉火解毒為主,兼顧通腑泄熱。
-
內治
-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:適用於熱毒壅盛者,可配合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- 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熟地、麥冬、牛膝)加減:適於胃熱陰傷,見牙齦出血、口乾者,可加薄荷、防風以疏風透邪。
- 若便秘明顯,可佐以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,使火毒下泄。
-
外治
- 漱口方:以金銀花、薄荷、連翹、生甘草煎湯漱口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局部外敷:可選用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以祛腐生肌。
鑒別要點
需與走馬牙疳(急劇潰爛,病情凶險)及虛火牙疳(陰虛火旺,病程緩慢)相區別。風熱牙疳以實熱證為主,起病較急,但未至血肉迅速腐脫之候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牙疳初起,齒齦腫痛,此屬陽明風熱上攻。」強調清瀉胃火為要;《景岳全書》則載:「上齦屬足陽明,下齦屬手陽明,凡牙疳多責之胃腸積熱。」進一步闡明經絡與病機關聯。
此證若及時清解,多可痊癒;若遷延失治,恐熱毒深陷,轉為重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