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眩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熱眩運

風熱眩運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熱之邪上擾清竅,導致頭目眩暈的病症。此證首見於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·眩運》,其後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頭痛源流》進一步闡述:「風熱上沖眩暈,必胸中不利,旋運欲倒。」指出此病機以風熱上攻為核心,並伴隨胸膈痞悶、頭暈目眩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風熱眩運多因外感風熱之邪,或素體陽盛,內熱化風,上擾頭目所致。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二者相合,易壅滯於上焦,使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發為眩暈。此外,若肝經鬱熱化風,或肺胃積熱兼感風邪,亦可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頭暈目眩,自覺天旋地轉,甚則站立不穩,或伴頭痛。
  2. 兼症:胸中痞悶、煩熱口乾、面赤耳鳴、鼻塞流黃涕,或見微惡風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或弦數。
  3. 特點:眩暈多突然發作,與外感風熱或情緒激動相關,且症狀隨熱勢加重而明顯。

治療原則

疏風清熱為主,佐以平肝或化痰之法,使風熱得散,清竅得安。

常用方劑

  1. 羌活湯(《醫學正傳》):

    • 組成:羌活、防風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等。
    • 功效:疏風清熱,兼瀉火解毒,適用於風熱上攻兼內火熾盛者。
  2. 荊黃湯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

    • 組成:荊芥、大黃、甘草等。
    • 功效:宣散風熱,通腑泄熱,適用於風熱夾實、腑氣不通之眩暈。
  3. 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:

    • 組成: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等。
    • 功效:輕清宣透,疏風清熱,適用於風熱初起、眩暈輕微者。
  4. 天麻鉤藤飲加減:

    • 若兼肝陽上亢,可加天麻、鉤藤、石決明以平肝潛陽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需與痰濕眩暈肝陽上亢眩暈等鑑別:

  • 風熱眩運:以眩暈伴風熱表證(如發熱、咽痛)或裏熱證(如口苦、舌紅)為特徵。
  • 痰濕眩暈:多見頭重如裹、嘔惡痰涎,苔白膩。
  • 肝陽上亢:常見急躁易怒、頭脹痛,脈弦勁有力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前庭神經炎高血壓病外感熱病初期,然中醫治療仍須遵循辨證論治,針對風熱病機遣方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