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吐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熱吐血

病證名,指因風熱之邪侵襲肺絡,導致血溢脈外而出現的吐血證候。見於清代醫家尤在涇所著《金匱翼·諸血統論》,其文曰:「風熱吐血:風,陽邪也;熱,火氣也。併入絡中,則血溢絡外。其證乍寒乍熱,咳嗽口乾,煩躁者是也。宜以辛涼入血之藥治之。」

病因病機

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開泄,易襲陽位;熱為火之漸,性炎上而傷津動血。風熱相合,自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先犯肺,肺主氣司呼吸,又朝百脈,若肺絡受風熱燔灼,則血熱妄行,溢於脈外,發為吐血。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裏,若肺熱下移大腸,亦可見便血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吐血,血色鮮紅或紫暗,或夾有泡沫。
  2. 兼症
    • 外感風熱表證:乍寒乍熱(惡風發熱交替)、頭痛、鼻塞。
    • 肺熱內擾:咳嗽、痰黃黏稠、口乾咽痛。
    • 熱擾心神:煩躁不安,甚則失眠。
  3. 舌脈:舌質紅,苔薄黃或黃膩;脈浮數或滑數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疏風清熱,涼血止血」為主,選用辛涼透表、入血分涼血之品,使風熱外解而內熱得清,則血自歸經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荊芥地黃湯

    • 組成:荊芥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赤芍、黃芩、側柏葉等。
    • 方義:荊芥疏風透表,兼能止血;生地黃、牡丹皮涼血養陰;赤芍清熱活血;黃芩清肺熱;側柏葉涼血止血。全方共奏疏風清熱、涼血止血之效。
  2. 荊芥散

    • 組成:荊芥穗、薄荷、防風、連翹、梔子、黃芩等。
    • 方義:荊芥穗、薄荷、防風疏風解表;連翹、梔子、黃芩清熱解毒,透邪外達。適用於風熱初起,兼有吐血者。

加減用藥

  • 若咳嗽劇烈,加桑白皮、杏仁宣肺止咳。
  • 若熱毒熾盛,加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。
  • 若血熱妄行明顯,加白茅根、茜草炭增強涼血止血之力。

相關鑑別

風熱吐血需與其他吐血證型相區別:

  • 肝火犯肺吐血:多因情志鬱怒引發,兼見脅痛、口苦、脈弦數。
  • 陰虛肺燥吐血:病程較久,乾咳少痰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氣不攝血吐血:血色淡紅,伴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
風熱吐血屬外感熱證,病勢較急,但若及時疏解風熱,則血易止;若延誤治療,恐熱邪深入營血,加重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