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裡同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表裡同病
表裡同病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同時出現表證與裡證的病理狀態。表證指外邪侵襲體表,病位較淺;裡證則為病邪深入臟腑,病位較深。兩者並見,多因表證未解而邪氣內傳,或患者素有內傷宿疾,復感外邪所致。臨床表現複雜,需辨明表裡病性的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表邪入裡:外感表證未及時解表,邪氣由淺入深,內傳臟腑。如風寒束表未解,化熱入裡,形成表寒裡熱之證。
- 內傷兼表:患者原有內傷病證(如脾胃虛寒、濕熱內蘊等),復感外邪,導致表裡同病。如素體陽虛者外感風寒,可呈現表裡俱寒之象。
- 表裡同感:外邪同時侵犯表裡,如暑濕之邪外襲肌表,內困脾胃,表裡俱受其擾。
常見證型
表裡同病可分為表裡病性相同或相異兩大類:
1. 表裡病性相異
- 表寒裡熱:外有風寒(惡寒、無汗、頭痛),內有鬱熱(煩渴、咽痛、便秘)。如「大青龍湯證」即屬此類。
- 表熱裡寒:外感風熱(發熱、微惡風),內有陽虛(腹冷痛、下利清穀)。常見於素體虛寒者外感風熱。
- 表實裡虛:表證屬實(如風寒束表、無汗),裡證屬虛(如氣短乏力、食少便溏)。
- 表虛裡實:表衛不固(自汗、惡風),裡有實邪(如痰飲、積滯)。
2. 表裡病性相同
- 表裡俱寒:外感寒邪(惡寒重、肢冷),內有寒凝(腹痛喜溫、嘔吐清水)。如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」。
- 表裡俱熱:外感風熱(高熱、口渴),內有熾熱(煩躁、譫語、便秘)。如「白虎湯」合用「黃連解毒湯」之證。
- 表裡俱虛:表衛不固(易汗、畏風),臟腑氣血不足(心悸、倦怠)。
- 表裡俱實:表邪壅盛(身痛、無汗),裡有實滯(腹脹、便秘)。
辨證要點
- 病程:新病兼表裡證多屬外邪內傳;久病復感外邪則多為內傷兼表。
- 症狀輕重:表證急驟(如發熱惡寒)與裡證持續(如腹瀉、咳喘)並見。
- 舌脈:表證多見浮脈,裡證則依寒熱虛實呈現沉遲、滑數等變化;舌苔可反映表裡病性,如白苔主表寒,黃膩苔主裡濕熱。
治療原則
根據表裡病勢輕重,選擇「先表後裡」、「表裡雙解」或「先裡後表」之法:
- 表證為急:先解表,後治裡,如《傷寒論》云:「表解乃可攻裡。」
- 裡證為重:若裡虛寒甚(如下利清穀),雖有表證,亦當先溫裡,後解表。
- 表裡同解:表裡俱實或病勢相當者,可用解表清裡、解表溫裡等法,如「葛根芩連湯」治表未解而熱痢。
表裡同病之辨治,需緊扣病機,權衡標本,方能切中病所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吳鞠通等,皆對此有深入闡述,臨床須結合具體脈證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