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熱頭痛
風熱頭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外感頭痛之一,因外感風熱之邪侵襲頭部經絡所致。此證首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卷十五,後世醫家如《醫林繩墨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,指出其特徵為「上攻頭目,或連齒鼻不定而作痛」,並明確歸因於風熱上擾。
病因病機
風熱頭痛多因起居不慎,感受風熱外邪,或風寒之邪鬱而化熱,上犯清竅所致。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風熱相搏,循經上擾頭面,阻滯經絡氣血,故發為頭痛。其病位主要在太陽、陽明經,與肺衛關係密切,因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熱外襲常兼見肺衛失調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頭部脹痛,甚則跳痛,多見於前額或兩側,遇熱加重。
- 外感表證:惡風發熱,汗出不暢,或鼻塞流黃濁涕,咽喉腫痛。
- 熱象顯著:面紅目赤,口渴喜冷飲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辨證要點
- 辨經絡:前額痛屬陽明經,側頭痛屬少陽經,巔頂痛可兼涉厥陰經。
- 辨兼夾:若兼咳嗽痰黃,為風熱犯肺;若頭痛如裂,伴高熱煩渴,需警惕熱毒熾盛。
治療方藥
治宜疏風清熱、通絡止痛,常用方劑如下:
- 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:輕清宣透,適於風熱初起,頭痛伴咳嗽者。
- 芎芷石膏湯(《醫宗金鑒》):重用石膏清陽明經熱,佐川芎、白芷祛風止痛,適用於前額痛甚者。
- 神芎散(《宣明論方》):大黃、黃芩配伍薄荷、滑石,瀉熱通腑,治頭痛便秘者。
- 荊芥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荊芥、防風配羌活,疏風透邪,適用於表證明顯者。
加減用藥
- 鼻塞濁涕加辛夷、蒼耳子宣通鼻竅;
- 目赤加菊花、夏枯草清肝明目;
- 口渴甚加天花粉、蘆根生津止渴;
- 便秘加梔子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風池、合谷、太陽、印堂等穴,瀉法為主,以疏風泄熱。
- 外治:可用薄荷油塗抹太陽穴,或菊花、桑葉煎湯薰蒸頭面。
風熱頭痛屬外感實證,病程較短,及時治療多能速癒。然需與內傷頭痛(如肝陽上亢、痰濁上蒙)鑑別,後者多反覆發作,兼見虛象或痰瘀徵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