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失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熱失音
定義
風熱失音為中醫病證名,屬「喉喑」範疇,多因外感風熱邪氣,侵犯肺系,導致肺氣失宣、痰熱壅滯,使喉竅氣道受阻而發聲困難。其特點為發病急驟,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,常伴隨風熱表證及上焦熱象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自口鼻或皮毛侵入,首犯肺衛。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喉,風熱灼傷肺津,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,阻遏喉間氣道,致聲門開合不利,故見失音。
- 肺失清肅:肺為嬌臟,風熱上攻,肺氣壅塞,宣降失常,進一步加重喉竅閉阻,此即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金實不鳴」之機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聲音嘶啞或突然失音,喉部乾燥疼痛,咳嗽痰黃黏稠。
- 兼症:發熱微惡風,頭痛身倦,鼻塞流黃涕,口乾欲飲,小便短赤,舌邊尖紅、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局部徵象:喉關紅腫,或見喉底濾泡增生,聲帶充血水腫。
辨證要點
需與「風寒失音」「肺燥失音」鑑別:
- 風寒失音:喉癢聲重,痰白清稀,兼惡寒無汗,脈浮緊。
- 肺燥失音:乾咳無痰,喉癢如蟻行,舌紅少津,多見於秋燥時令。
治療原則
以「疏風清熱、宣肺利咽」為主,佐以化痰開音。
常用方劑
-
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
- 組成:金銀花、連翹、桔梗、薄荷、竹葉、荊芥穗、淡豆豉、牛蒡子、甘草。
- 加減:若痰熱盛,加浙貝母、瓜蔞皮;咽喉腫痛甚,加射干、山豆根。
-
粘子解毒湯(《外科正宗》)
- 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牛蒡子、連翹、甘草。
- 適用於熱毒熾盛,喉痛劇烈者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列缺、尺澤、合谷(疏風泄熱)、廉泉、天突(局部利咽)。
- 中藥外治:以冰硼散或西瓜霜噴劑吹喉,清熱消腫。
相關古籍記載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暴喑不出,風火痰涎閉塞喉間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風熱痰壅,聲啞咽痛,治當清降。」
風熱失音預後多良,然若失治,恐熱邪深入,轉為肺胃熱盛或陰虛火旺之慢性喉喑,故早期辨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