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熱瘧

風熱瘧為瘧疾之一種,屬中醫外感病範疇,其病機主要因風熱之邪侵襲少陽經所致。《普濟方·諸瘧門》載:「邪在少陽經謂之風熱瘧,治多和之。」指出此病邪氣居於半表半里,與少陽經氣相搏,故臨床表現兼具表熱與少陽不和之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風熱瘧多因外感風熱時邪,或夏秋之際暑熱夾風,邪氣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伏於少陽。少陽主樞,居半表半里,邪犯此經,則正邪交爭,營衛失和,發為寒熱往來。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故病發時熱象明顯,或見頭痛、口渴、脈浮數等風熱外襲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寒熱往來:發作時先寒後熱,或寒輕熱重,熱多寒少,發作有定時。
  2. 少陽證候:伴見口苦咽乾、胸脅滿悶、心煩喜嘔,脈弦數或浮弦。
  3. 風熱表證:或兼頭痛、微惡風、汗出不暢、舌邊尖紅、苔薄黃等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和解少陽,疏風清熱」為原則,方選:

  • 小柴胡湯加減:和解少陽為基礎,可加石膏、知母清泄里熱;若表熱重,佐金銀花、連翹疏風透邪。
  • 柴胡桂枝湯:若兼太陽表證未解,見惡寒發熱、肢節煩疼,可配合桂枝湯調和營衛。
  • 清熱截瘧法:熱勢熾盛者,可輔以青蒿、黃芩、常山等清熱截瘧之品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暑瘧:多發於盛暑,熱重寒輕,兼見煩渴、汗多、脈洪大,治以清暑化濕為主。
  • 寒瘧:寒多熱少,苔白膩,脈弦遲,宜辛溫達邪。
  • 濕瘧:身熱不揚,胸悶嘔惡,苔厚膩,需化濕透邪。

風熱瘧之辨證,首重少陽樞機不利與風熱外襲之交互影響,臨床須細察寒熱比例、兼證及舌脈,靈活調方,以達疏解透邪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