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驚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熱驚啼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為小兒驚啼證型之一,主因風熱之邪內乘於心,擾動心神,致使心火亢盛、煩躁不安。此證多見於外感風熱後,或素體陽盛之小兒,因熱邪上擾,心神失守,故發為驚啼。

病因病機
風熱驚啼之成因,可追溯至外感風熱邪氣,或乳母過食辛熱之物,熱毒蘊積,透過母乳傳於小兒。風熱相搏,內傳於心,心主神明,熱擾心神則煩躁驚悸;小兒肝常有餘,心火易亢,風熱引動肝風,更易致驚啼不休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常見夜啼不止,哭聲洪亮,面赤唇紅,煩躁不安,睡臥不寧,或見手足微顫,目睛不靜,舌質紅,苔薄黃,指紋紫滯。若熱盛者,可兼見小便短赤、口舌生瘡等心火下移小腸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心寧神:首選《太平聖惠方》所載牛黃清心丸(牛黃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等),此方清心瀉火、鎮驚安神,適於心經熱盛而致驚啼者。
  2. 瀉火導赤:若熱勢熾盛,兼見小便短澀,宜用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黃連、山梔,以清心火、利小便,使熱從下泄。
  3. 兼顧肝風:若驚啼伴見抽搐,可佐以鉤藤、蟬蛻、菊花等疏風清熱、平肝息風之品。

辨證要點
風熱驚啼需與其他驚啼證型鑑別:

  • 脾寒夜啼:哭聲低弱,腹冷喜按,得溫則緩。
  • 驚恐夜啼:突受驚嚇,睡中驚惕,面色青白。
    風熱驚啼特徵在於熱象明顯,治療當以清心瀉熱為核心,兼顧安神定驚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幼幼集成》亦提及:「小兒心熱驚啼,宜瀉心火、安神魂」,強調清心降火為治則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重視導赤散之運用,契合「心與小腸相表裏」之理論,透過利小便以瀉心火。

此證若及時調治,多能速癒;然小兒臟腑嬌嫩,用藥宜輕靈,苦寒之品不可過劑,免傷脾胃生生之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