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熱犯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熱犯肺
定義
風熱犯肺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風熱邪氣,或風寒鬱久化熱,侵襲肺衛,導致肺氣宣發肅降失常,臨床以咳嗽、發熱、痰黃稠為主要表現的證候。此證常見於外感熱病初期,屬表熱證範疇,多發於春夏之交或氣候溫熱之時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氣自口鼻或肌表侵襲,首犯肺衛。肺為嬌臟,主宣發肅降,風熱壅滯肺絡,灼津為痰,致肺失清肅。
- 風寒化熱:若外感風寒未及時疏解,鬱而化熱,熱邪內傳於肺,亦可轉為風熱犯肺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頻作,痰黃黏稠,咯吐不爽;發熱重,惡寒輕(或微惡風);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兼症:
- 上焦熱象:咽紅腫痛,鼻塞流濁涕,口乾欲飲。
- 肺氣上逆:胸悶氣促,甚則喘促鼻煽(見於小兒或重證)。
- 熱擾心神:煩躁不安,睡眠不寧(若熱邪熾盛)。
證候分析
- 風熱襲表:風熱為陽邪,其性開泄,故發熱明顯而惡寒輕;風熱上擾則咽痛、鼻流黃涕。
- 肺失宣降:肺氣壅滯,津液受灼,故咳嗽痰黃;痰熱膠結,故咯痰不暢。
- 舌脈佐證:舌紅苔黃為熱象,脈浮數提示病位在表,熱勢未深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疏風清熱、宣肺止咳。
- 代表方劑:
- 桑菊飲(《溫病條辨》):輕宣肺熱,適用於咳嗽為主、熱勢不重者,藥如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。
-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辛涼透表,清熱解毒,適用於發熱明顯、咽痛者,藥如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。
- 加減用藥:
- 痰多稠黃:加瓜蔞、浙貝母清熱化痰。
- 氣喘鼻煽:加麻黃、石膏(如麻杏石甘湯)宣肺平喘。
- 口乾甚者:加天花粉、蘆根生津止渴。
鑒別診斷
- 風寒犯肺:咳痰稀白、惡寒重、無汗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,治宜辛溫解表(如三拗湯)。
- 燥邪傷肺:乾咳無痰、鼻咽乾燥,多見於秋季,治宜潤燥清肺(如桑杏湯)。
相關理論延伸
風熱犯肺與溫病學說中的「衛分證」相關,屬葉天士「衛氣營血」辨證初期。若未及時清解,熱邪可內傳氣分,出現高熱、咳喘(如肺熱壅盛證),此時需清瀉肺熱(如千金葦莖湯)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