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氣嘔吐
病證名,屬嘔吐證型之一,因外感風冷邪氣侵襲胃腑,導致胃氣上逆而發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》卷二,其特徵為偶遇風冷刺激即引發嘔吐,並伴隨頭額疼痛、面部赤熱等表證,脈象多呈浮脈,反映邪在肌表。
病因病機
風氣嘔吐主要因正氣不足,腠理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由表入裏,直中胃腑。風性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凝滯,二者相合,客於胃脘,阻遏中焦氣機,使胃失和降,濁陰上逆,遂發嘔吐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陽盛,風邪易從陽化熱,故可見面赤煩熱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發嘔吐,遇風冷加重,嘔吐物多清稀或夾未消化食物。
- 兼症:頭痛(尤以前額為甚)、惡風、鼻塞、面部潮紅或發熱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緊或浮數,提示外邪未解。
治法與方藥
以 疏風散邪、和胃降逆 為基本治則,根據兼夾證候選方:
- 防葛平胃散(《癥因脈治》):
- 組成:防風、葛根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。
- 方義:防風、葛根祛風解表,蒼朮燥濕健脾,厚朴、陳皮理氣和胃,共奏散風化濕、調中止嘔之效。適於風邪夾濕、脘痞苔膩者。
- 防葛二陳湯(《癥因脈治》):
- 組成:防風、葛根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。
- 方義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化痰濕、和胃氣,佐防風、葛根疏風透邪。宜於痰濕內阻、風邪外襲之嘔吐痰涎者。
辨證加減
- 風寒偏盛:加紫蘇葉、生薑以溫散寒邪。
- 化熱明顯:見口渴、苔黃,加黃芩、竹茹清泄胃熱。
- 氣滯脘脹:酌加木香、砂仁行氣寬中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風氣通於肝」,肝主疏泄,與脾胃升降密切相關。若風邪內動,肝氣橫逆犯胃,亦可致嘔,此時需結合 疏肝和胃 法,如配合柴胡、香附等藥。此外,風氣嘔吐與 胃氣虛弱 相關,後期可佐以四君子湯類益氣固本,防邪復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