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內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氣內動
風氣內動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指因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逆亂,筋脈失養,而出現眩暈、抽搐、昏僕、口眼喎斜、兩目上視等類似風象的病理表現。此類症狀具有急驟、動搖、多變之特性,故以「風」為喻,稱為「內風」或「風氣內動」。
病因病機
風氣內動的產生,主要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因肝主筋、藏血,且肝性剛勁,喜條達而惡抑鬱。當肝陰不足、肝陽偏亢,或熱極生風、血虛生風時,皆可導致筋脈失養,氣血逆亂,進而引發內風。其常見病機包括:
- 肝陽化風
多因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或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致使肝陽上亢,陽亢化風。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肢體震顫,甚則突然昏倒、半身不遂。 - 熱極生風
常見於外感熱病,邪熱熾盛,燔灼肝經,耗傷陰液,筋脈失養而動風。症狀包括高熱、神昏、四肢抽搐、角弓反張等。 - 陰虛風動
因久病耗傷陰血,或熱病後期陰液虧損,筋脈失於濡養,虛風內動。可見手足蠕動、肌肉瞤動、舌紅少苔等。 - 血虛生風
由於失血過多,或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,導致肝血虧虛,筋脈失養而風動。表現為肢體麻木、震顫、皮膚瘙癢等。
臨床表現
風氣內動的症狀多與筋脈、神志相關,常見如下:
- 眩暈:因肝陽上擾清竅所致。
- 抽搐:筋脈失養,拘急攣縮。
- 昏僕:氣血逆亂,上衝於腦。
- 口眼喎斜:經絡受阻,肌肉失於約束。
- 兩目上視:肝風內動,牽引目系。
經典理論依據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指出風氣內動的特點為發病急驟、肢體強直。此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強調:「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。」說明內風與體內陰陽失衡密切相關。
風氣內動的辨證需結合臟腑氣血狀態,治療上以平肝息風、滋陰養血、清熱涼肝等法為主,依病機不同而施治。此概念體現中醫「風勝則動」的理論特色,並與現代醫學中部分神經系統疾病有相通之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