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氣腹痛
病證名,指因感受風冷之邪而導致的腹痛,屬外感腹痛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癥因脈治·腹痛論》,其病機多因風寒外邪侵襲腸胃,內傳太陰(脾經),使氣機阻滯,升降失常,故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風氣腹痛的成因,主要為外感風寒之邪直中腹脘,或飲食生冷後復感風邪,導致寒凝氣滯。風性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,二者相合,客於腸胃,使脾胃運化失職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腹痛。若風寒鬱而化熱,則可能兼見寒熱往來之象;若寒濕下注,則腹鳴泄瀉。
臨床表現
- 腹痛特徵:腹痛驟起,多呈攻註(遊走性)或絞痛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- 兼症:
- 風寒偏盛者:伴惡寒發熱、頭痛無汗、脈浮緊。
- 寒濕內阻者:腹中雷鳴(腸鳴音亢進)、大便溏瀉、舌苔白膩。
- 脈象:常見浮緊或沉遲,若兼濕邪則見濡緩。
證型與治法
-
風寒外束,表裏同病
- 主證:腹痛伴寒熱、脈浮。
- 治法:疏風散寒,溫中止痛。
- 方藥:防風湯(防風、葛根、羌活等)加減,解表散邪,兼調氣機。
-
寒濕內蘊,升降失司
- 主證:腹痛腸鳴、泄瀉、苔白膩。
- 治法:燥濕健脾,祛風散寒。
- 方藥:平胃五苓散(蒼朮、厚朴、茯苓、澤瀉等)加防風,以健脾化濕,兼祛風邪。
配伍要點
- 風邪偏重:可加荊芥、蘇葉以增強疏風之力。
- 寒凝甚者:酌加乾薑、肉桂溫中散寒。
- 氣滯明顯:配伍木香、砂仁行氣止痛。
此證需與食滯腹痛、氣滯腹痛等內傷腹痛鑑別,後者多無外感表證,且疼痛性質與誘因各異。風氣腹痛的治療核心在於「風寒並祛」,兼顧脾胃功能,使邪去而正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