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二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氣二疽

風氣二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外科備覽》,指分別生於左額與右額的兩種疽症。左額所生者為風疽,右額所生者為氣疽,合稱「風氣二疽」。此二疽雖發於不同側,然其病因病機與證治多與額疽相類,故臨床辨治可參照額疽條目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疽:多因風邪外襲,客於陽明經絡,或肝膽風熱上攻,鬱於左額所致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故易致局部腫脹疼痛,或伴寒熱。
  2. 氣疽:多因情志不遂,氣機鬱滯,或肺胃熱毒蘊結,循經上擾右額而成。氣滯血瘀,熱毒壅遏,故見紅腫焮痛,甚則化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風疽:左額初起腫硬,色紅或紫,疼痛漸劇,或兼頭痛、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• 氣疽:右額腫脹凸起,皮色焮紅,痛如錐刺,或伴胸悶煩躁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風疽

    • 治則:疏風清熱,解毒散結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荊防敗毒散加減,或仙方活命飲合黃芩、梔子等清肝膽風熱之品。外治宜箍毒消腫,可用金黃散調敷。
  2. 氣疽

    • 治則:理氣解鬱,瀉火解毒。
    • 方藥柴胡清肝湯黃連解毒湯加減,佐以行氣活血之品如香附、鬱金。若膿成未潰,可外敷沖和膏促其消散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
  • 額部屬陽明經所過,風氣二疽與胃、大腸肝膽關係密切。風疽偏重風熱襲絡,氣疽則多關氣鬱化火,二者皆可因熱毒熾盛而腐肉成膿,故早期清解為要。

此二疽雖分風、氣,然臨證須辨其寒熱虛實,靈活施治,不可拘泥於左右之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