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風氣」為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兩大面向:

一、自然氣候與生命活動的關係

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》指出:「夫人稟五常,因風氣而生長。」此處「風氣」泛指自然界氣候變化,為「六氣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一。中醫認為,人體與自然相應,風氣能促進萬物生長,如春風和煦助草木萌發;然其過盛或失時則轉為致病因素,即「六淫」中的「風邪」,故曰:「風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。」此觀點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
二、病因學中的風邪特性

《素問·風論》言:「風氣藏於皮膚之間。」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數變,具有以下病理特點:

  1. 輕揚開泄:風性上行,易襲陽位,如頭面、肌表,導致頭痛、汗出、惡風等症。
  2. 善行數變:病位遊走不定,如風痹(行痹)之關節疼痛遷移;症狀變化迅速,如風疹之驟起驟消。
  3. 兼夾他邪:常與寒、濕、熱等邪相合,形成風寒、風濕、風熱等複合病邪,如風寒感冒、風濕痹證。

風氣與臟腑經絡的聯繫

風氣內通於肝,因肝屬木,主疏泄,與春氣相應。若肝失調達,易生內風,如眩暈、抽搐等「肝風內動」之證。此外,肺主皮毛,風邪外襲,首犯肺衛,故外感病初起多見鼻塞、咳嗽等肺系症狀。

古籍中的延伸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進一步闡釋風氣致病機理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風者,百病之始也。」強調風邪為外感病先導;《靈樞·九宮八風》則以「虛風」稱異常風氣,主凶兆與疾病流行,反映古人對氣候與健康關聯的細緻觀察。

綜言之,「風氣」於中醫兼具生理與病理雙重意涵,既為維繫生命的自然條件,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,其理論貫穿於外感、內傷諸病之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