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表裡配穴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表裡配穴法

表裡配穴法為針灸配穴法之一,其理論基礎源自中醫經絡學說中的「表裡相合」關係。人體十二正經分為六對表裡經脈,彼此相互聯繫,互為陰陽,因此在臨床治療上,可透過表裡經脈的穴位配伍,達到協調陰陽、疏通氣血之效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,臟腑與經絡之間存在表裡對應關係,如肺與大腸相表裡、脾與胃相表裡等。表裡經脈不僅在生理上相互影響,病理上亦可能互為傳變。例如,胃病可能影響脾的運化功能,而肺熱亦可能下傳大腸,導致便秘或泄瀉。因此,表裡配穴法透過同時刺激表裡兩經的穴位,既能調和臟腑功能,又能增強治療效果。

配穴方法

表裡配穴法主要分為以下幾種形式:

  1. 本經原穴與表裡經絡穴相配(即原絡配穴法):

    • 例如,肺經原穴「太淵」配大腸經絡穴「偏歷」,可治療咳嗽、氣喘等肺系疾病。
    • 又如,脾經原穴「太白」配胃經絡穴「豐隆」,可調理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、泄瀉等症。
  2. 表裡經特定穴相配

    • 如胃病取足三里(胃經)與公孫(脾經),因足三里為胃經合穴,公孫為脾經絡穴,二者相配可健脾和胃,改善消化不良。
    • 喉痛取魚際(肺經)與合谷(大腸經),因肺經循行咽喉,大腸經與肺相表裡,合谷為大腸經原穴,能清熱解表,緩解咽喉腫痛。
  3. 表裡經五輸穴相配

    • 如心經少府(滎穴)配小腸經後谿(輸穴),可治療心火上炎所致的心煩、口瘡等症。

臨床應用

表裡配穴法廣泛應用於內科、五官科及痛症治療,尤其適用於臟腑功能失調或表裡經同病的狀況。例如:

  • 肺病及大腸:若肺熱下移大腸,導致便秘,可取肺經尺澤(合穴)配大腸經曲池(合穴),以清肺通腑。
  • 肝膽疾病:肝氣鬱結引發脅痛,可取肝經太衝(原穴)配膽經陽陵泉(合穴),疏肝利膽。
  • 心腎不交:失眠多夢屬心腎不交者,可取心經神門(原穴)配腎經太谿(原穴),交通心腎。

總結

表裡配穴法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經絡聯繫」的治療思維,透過表裡經穴位的協同作用,能更全面地調節臟腑氣血,提升針灸療效。臨床運用時,需根據病症特點,靈活選擇相應的配穴方式,以達最佳治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