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偏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偏枯

定義與病因
風偏枯為中醫病證名,屬偏枯證之一,因風濕邪氣侵襲所致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,其後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,指出此病成因乃「氣血不足,腠理開疏」,致風濕邪氣乘虛客於分肉之間,久留不去。真氣漸衰,邪氣獨存,終致半身氣血痹阻,發為偏枯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  1. 病位與病性:風濕合邪,侵襲經絡,尤以陽明、太陰為甚。邪阻氣血,經脈失養,肌肉失濡,故見半身不遂、肌肉枯瘦而痛。
  2. 典型症狀
    • 肢體表現:一側肢體痿廢不用,肌肉萎縮且伴疼痛,患側皮膚乾枯無澤。
    • 神志言語:言語如常,神智清醒,此與中風中臟腑之神昏謇澀有別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淡暗或見瘀斑,苔白膩;脈象多沉細或濡緩,反映氣血不足兼風濕滯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治療原則:以祛風除濕、通絡活血為主,佐以補益氣血。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天南星丸(《聖濟總錄》):方中南星燥濕化痰、祛風通絡,配伍羌活、防風以增強祛風勝濕之效,佐當歸、川芎養血活血,適用於風濕偏重者。
    • 補陽還五湯加減:若氣虛明顯,可加黃耆、白朮以益氣健脾,配合桃仁、紅花活血通絡。
  3.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濕邪偏盛,肢體腫脹沉重,可加蒼朮、薏苡仁以健脾滲濕。
    • 久病入絡,疼痛劇烈者,酌加全蠍、地龍等蟲類藥以搜風剔絡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靈樞·熱病》提及「偏枯,身偏不用而痛,言不變,志不亂」,與本病特徵相合,強調「病在分腠之間」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指出,此證「非外感風邪,即內傷氣血」,進一步區分外風與內虛之辨證關鍵。

與其他偏枯證的鑑別

  • 中風偏枯:多因肝陽上亢、痰火內擾,常伴口眼歪斜、言語不利,病勢急驟。
  • 氣虛偏枯:以氣弱無力為主,肌肉萎縮但痛感不顯,脈象虛弱。
    風偏枯則以風濕痹阻為標,氣血虧虛為本,病程較緩,疼痛為其辨證要點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