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瘧

病名
風瘧為瘧疾之一,其成因與外感風邪及瘧邪相合有關,多發於秋季,與夏季貪涼受風、暑熱內伏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夏季感邪,伏而後發
    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指出:「秋善病風瘧。」又言:「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」夏季若貪涼受風,或暑熱鬱閉,汗液不得外泄,邪氣內伏,至秋季風寒之氣外襲,引動伏邪,發為風瘧。
    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灼,穴俞以閉,發為風瘧。」說明人體正氣不足時,腠理不固,風邪乘虛而入,與內伏之暑熱相搏,致瘧疾發作。
  2. 溫瘧之別名
    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瘧疾源流》提及:「傷寒餘熱未盡,重感於寒而變瘧,名曰溫瘧,亦名風瘧。」此處風瘧與溫瘧相通,指寒熱錯雜之證,因外感風寒而引動體內伏熱所致。

臨床表現
風瘧發作時,可見以下證候:

  • 惡風自汗:因風邪外襲,衛陽不固,故汗出畏風。
  • 先熱後寒:初期因風熱相搏而發熱煩躁,繼而邪正交爭,轉見寒戰。
  • 頭痛身楚:風邪上擾清竅,經絡不利,故頭痛、肢體酸楚。
  • 脈象浮數或弦:反映風邪在表或半表半里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風瘧治療以疏風解表、調和營衛為主,兼清裡熱。

  1. 桂枝羌活湯
    適用於風瘧初起,表證明顯者,以桂枝、羌活疏風散邪,配伍芍藥、甘草調和營衛。
  2. 芎蘇飲
    針對風邪夾寒,頭痛身痛較甚者,以川芎、紫蘇葉散風止痛,輔以陳皮、茯苓理氣化濕。
  3. 桂枝黃芩湯
    若兼有裡熱煩躁,可於桂枝湯基礎上加黃芩清泄鬱熱,達表裡雙解之效。

與他瘧之鑒別

  • 寒瘧:以寒戰為主,熱少寒多,脈沉遲。
  • 溫瘧:先熱後寒,熱多寒少,與風瘧相似,但溫瘧更強調內熱熾盛。
  • 暑瘧:發於盛夏,以壯熱煩渴為特徵,與風瘧之秋季發病有別。

古籍論述
《素問·刺瘧篇》云:「風瘧,瘧發則汗出惡風。」強調風邪為病之特點,治療當注重祛風透邪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風瘧多因「風寒襲表,營衛失和」,進一步闡明其病機與治法。

風瘧之辨證,須結合季節、體質及症狀特點,靈活施治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