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逆
定義
風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感風邪後,邪氣內逆,導致氣機紊亂、陰陽失調之證。其特點為風邪外襲與厥氣內逆並存,臨床表現多見肢體異常、寒熱失調及情志變化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邪: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數變,易侵襲體表,循經絡內傳。
- 厥氣內逆:風邪內犯後,擾動氣血,致使氣機上逆或鬱滯,與內在臟腑失調相合,形成「逆」之病勢。
- 經絡受阻:風邪客於經脈,阻滯氣血運行,尤易影響四肢及陽明經脈,引發腫脹、寒熱不均等症。
臨床表現
《靈樞·癲狂》載:「風逆,暴四肢腫,身漯漯,唏然時寒,飢則煩,飽則善變。」具體症狀如下:
- 四肢暴腫:風邪壅滯經絡,氣血不暢,水濕停聚於四肢,發為驟然腫脹。
- 身漯漯:形容身體寒顫如淋水狀,因風邪夾寒,衛陽被遏,肌表失溫。
- 唏然時寒:風邪擾動營衛,時發畏寒,或伴間歇性寒戰。
- 飢則煩,飽則善變:風逆影響脾胃氣機,飢時氣虛生煩,飽後氣滯則情緒波動。
辨證要點
- 辨外風與內逆:需區分風邪外襲(如惡風、脈浮)與內在氣逆(如噯氣、情志不舒)。
- 察氣血津液:四肢腫為水濕停聚,身寒為陽氣不展,煩躁屬氣鬱化熱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風解表:選用荊防敗毒散、桂枝湯等,驅散表邪。
- 調氣降逆:配合旋覆代赭湯、半夏厚朴湯,理氣和胃。
- 通絡消腫:若四肢腫甚,可加防己、茯苓、澤瀉以利水滲濕。
- 調和營衛:如出現寒熱不均,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調理陰陽。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風邪致病的多變性,風逆之證除肢體症狀外,亦可見頭目眩暈、筋脈拘急等,與肝風內動相關,後世醫家常從「風痰上擾」或「肝氣橫逆」論治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風痱:以肢體痿廢為主,無氣逆之象。
- 風痹:重點在關節疼痛,少見內在氣機紊亂。
- 肝陽上亢:雖有氣逆,但多因陰虛陽亢,非外風所致。
風逆一證,體現中醫「風病善變」之特點,臨床須綜合外邪與內傷,審證求因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