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輪赤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輪赤豆

病名:風輪赤豆,見載於廣州中醫學院主編《中醫眼科學講義》,屬中醫眼科病症之一。其名源於病發時,眼之風輪(即黑睛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角膜)上生一顆赤色結節,狀如赤豆,故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經積熱,氣血瘀滯所致。肝開竅於目,肝經鬱熱上攻於目,熱鬱血滯,結聚風輪,遂成赤豆樣結節。若久病未癒,熱邪傷陰,可兼見陰虛火旺之象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風輪生赤色結節,形圓如豆,色紅或暗紅,周圍或有血絲纏繞,伴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淚等症。若遷延日久,結節或漸消,然陰液耗傷,可現眼乾澀、視物模糊等陰虛之候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初起證屬肝經積熱

    • 治宜清肝瀉火、活血散結。
    • 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柴胡、甘草),以瀉肝經實熱,佐以涼血活血。
  2. 病久陰傷熱留

    • 治宜養陰清熱、潤燥明目。
    • 方選甘露飲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、石斛、黃芩、茵陳、枳殼、枇杷葉、甘草),滋陰清熱兼以利濕。

相關名詞參照
本病與古籍所載「輪上一顆如赤豆」相似,可互參。歷代醫家認為,此症與肝膽火熾、血熱瘀結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辨明新久虛實,對證施治。

補充中醫理論
風輪屬肝,赤豆之形乃血熱瘀結之象,故治法首重清肝涼血。若兼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徵象,則需酌加沙參、玉竹等養陰之品。此外,針刺療法可配合取肝經、膽經穴位,如太衝、光明等,以疏泄肝膽鬱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