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輪

風輪為中醫眼科「五輪學說」之一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。五輪學說將眼部結構與五臟相應,風輪對應肝臟,屬木,其位在眼之「烏睛」,即今所謂角膜部分。《銀海精微》明言:「肝屬木,曰風輪。在眼為烏睛。」此處「烏睛」主要指黑睛(角膜)及其周緣組織,為眼球前部透明無色之膜狀結構,具有護衛瞳神、透光聚光之功。

生理與臟腑聯繫
風輪在五行中屬木,與肝膽相表裏。肝主疏泄,藏血,開竅於目,故風輪之生理功能與肝氣調達、肝血充盈密切相關。肝氣和暢,則黑睛清澈透亮;若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,則易見風輪病變。此外,肝膽經脈直接循行於目系,故肝膽功能失調常首現於風輪。

病理表現
風輪病證多因外感風熱、肝火上炎、肝膽濕熱,或陰虛火旺所致。常見症狀包括:

  1. 外障實證:黑睛生翳(如聚星障、凝脂翳),伴紅腫疼痛、畏光流淚,多因風熱毒邪侵襲或肝火熾盛。
  2. 內傷虛證:黑睛乾澀晦暗,或翳障久不消退,多因肝陰不足、虛火上擾,或氣血虧虛。
  3. 白睛與風輪合病:因黑睛邊緣緊連白睛(氣輪),二者常相互傳變。如肝肺熱盛時,可見白睛混赤,黑睛星翳叢生。

與其他輪關係
五輪之中,風輪與血輪(兩眥,屬心)、水輪(瞳神,屬腎)關係密切。肝腎同源,若腎陰虧虛,水不涵木,可致風輪失養;心火亢盛,亦能循經上灼黑睛。臨床辨證時需兼顧五輪生剋,如「木火刑金」(肝火犯肺)可致白睛與黑睛同病。

古籍論述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釋:「風輪內應乎肝,肝主風,故曰風輪。此輪清脆,內包膏汁,有涵養瞳神之功。」指出風輪質地脆薄,需肝血濡潤,方能維持透明。若風輪病變深入,可能波及內層黃仁(虹膜),甚至影響水輪視物功能。

總結
風輪學說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局部眼疾與肝膽功能、全身氣血狀態相聯繫,為眼科辨證之重要依據。歷代醫家重視從肝論治風輪疾病,如清肝瀉火、滋陰退翳等法,皆基於此理論架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