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聾,乃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一十四,屬耳疾範疇。其病機根源於足少陰腎經氣血虛損,風邪乘虛內襲,導致耳部經脈氣血壅滯不通。風性善動,邪氣內鼓於耳竅,故見耳中掣痛牽引頭腦,甚則耳竅閉塞失聰,故名「風聾」。

病因病機
《仁齋直指方》闡明:「耳者宗脈之所附」,強調耳竅乃諸經脈氣血匯聚之處。當正氣虛弱時,風邪循經入絡,客於耳部脈絡,致使經氣痞塞、宣暢失司。風邪挾濕則耳內滲出清水;若化熱燔灼,則膿汁黃稠,此為病機轉化之關鍵。

證候特徵

  • 主症:耳竅悶塞如蒙棉絮,聽音不真,自覺耳內有風雨聲或鐘磬鳴響
  • 兼症:耳痛掣引頭顳,或見耳內滲液(清水或膿汁),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弦

經典方藥
《聖濟總錄》載「黃芪湯」為代表方劑,其組方思路體現「益氣固表、祛風通竅」之法:

  • 黃芪補益肺脾,實衛氣以拒風邪
  • 防風、羌活疏風透表,開耳竅玄府
  • 當歸、芍藥養血和營,濡養少陰經脈
  • 石菖蒲、木通宣通耳絡,導邪外出

辨證延伸
臨床須分標本虛實:

  1. 風邪外客證:猝然耳聾,耳痛遊走,脈浮數。宜疏風散邪,用防風通聖散加減。
  2. 少陰經虛證:耳鳴綿綿,遇風加重,腰膝酸軟。當滋腎祛風,取地黃飲子化裁。
  3. 風熱上壅證:耳脹流膿,舌紅苔黃。需清熱透邪,方選龍膽瀉肝湯合蒼耳子散。

針灸治法
取穴以少陰、少陽經為主:

  • 主穴:聽會(足少陽)、翳風(手少陽)、腎俞(足少陽)
  • 配穴:外關(通陽維脈)、太溪(滋腎水),施以平補平瀉法

此證與「耳風聾」證候相類,然風聾更強調「風邪內鼓」之病機特點,治療當宗「通竅為標,祛風為本」之則,後世《證治準繩》更發展出「分經辨絡」之治法,於臨證頗具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