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瘤
病證名,屬中醫外科「諸瘤」之一,其特徵為瘤體堅硬如石,遇風濕邪氣侵襲則發作劇烈瘙癢,臨床以「奇癢難忍」為主要表現。此症首載於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編,原文述:「風瘤其硬如石,受風濕則奇癢難忍」,明確指出其病理特質與外感六淫之「風、濕」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風瘤之成,多因內傷七情、飲食不節,或外感風濕邪毒,導致氣血失和、痰濁凝滯。風性善行數變,與濕相搏,纏滯經絡,結聚皮下,久而成瘤;痰瘀互結,則瘤體堅硬;風邪襲擾,故發瘙癢。其病位在皮肉筋脈,與肝、脾二臟功能失調相關:肝主疏泄,失調則氣滯血瘀;脾主運化,失職則痰濕內生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軟堅散結、行氣化痰、祛風止癢」為原則,經典方選《二陳湯》加味。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為燥濕化痰基礎方,針對風瘤痰濕內蘊之病機,常佐以以下藥物:
- 軟堅散結:如牡蠣、貝母、夏枯草,化解瘤體之堅硬。
- 祛風止癢:如防風、白蒺藜、地膚子,疏風透邪以緩瘙癢。
- 行氣活血:如香附、川芎、當歸,調暢氣血,助痰瘀消散。
若兼見熱象,可加黃芩、連翹清熱;若瘙癢劇烈,酌加僵蠶、蟬蛻息風通絡。
辨證要點
風瘤需與其他瘤證鑑別,如「氣瘤」(柔軟隨情緒消長)、「血瘤」(色赤脈絡纏繞)等。其獨特之處在於「觸之堅硬」與「遇風濕癢甚」,此為辨證關鍵。
附: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瘤者留也,隨氣凝滯,皆因臟腑受傷,氣血乖違」,進一步闡明瘤證共性;而風瘤之特殊性,在於風濕相搏、痰瘀互結之病機,治療需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