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痢

風痢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風邪侵襲脾胃,導致腸道運化失常而發生的下痢。此病多因外感風邪,或內傷飲食,風邪與濕熱相搏,下注腸道所致。臨床表現多見大便清稀夾血,或下瘀血,排便頻繁無度,並可伴隨惡風、鼻塞、身痛等風邪表證。

病因病機

風痢的發病與風邪關係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」,風邪易夾雜他邪(如濕、熱)侵犯人體。若風邪直中脾胃,或由表入裏,影響腸道傳導,則可導致運化失司,清濁不分,水穀下注而成痢。此外,肝氣鬱滯,橫逆犯脾,亦可形成風痢,表現為腹痛即瀉、瀉後痛減的特點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
    • 大便清稀,或夾雜血液、瘀塊。
    • 排便頻繁,甚則「註下無度」(形容瀉痢不止)。
    • 部分患者可見純下清水,或先瀉後痢,瀉後仍感裏急後重。
  2. 兼症
    • 風邪在表:惡風、鼻塞、頭痛、身痛,舌苔薄白,脈浮。
    • 肝脾不和: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,情緒波動時症狀加重,脈弦。
    • 寒濕內阻:下痢色青,或如鴨溏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膩。

治療方藥

中醫治療風痢,以疏風解表、調和肝脾、健脾化濕為主,根據證型選用不同方劑:

  1. 風邪襲表,下痢便血
    • 胃風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主治風痢便清血或下瘀血,方中含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,配合川芎、當歸活血,防風、白芷祛風。
  2. 風濕相搏,身痛下痢
    • 古蒼朮湯神術散(《醫學入門》):蒼朮、藁本、防風等藥祛風勝濕,適用於惡風鼻塞、身痛、下痢清水者。
  3. 肝脾不和,腹痛泄瀉
    • 痛瀉要方加減(《時病論》):以白朮健脾,白芍柔肝,陳皮理氣,再加茯苓、炮薑、吳茱萸溫中止瀉,荷葉升清止瀉。

辨證要點

風痢需與其他痢疾鑑別:

  • 濕熱痢:下痢赤白黏凍,肛門灼熱,苔黃膩。
  • 寒濕痢:下痢白多赤少,脘悶腹脹,苔白膩。
  • 虛寒痢:久痢不愈,四肢不溫,滑脫不禁。
    風痢特點在於兼有風邪表證或肝氣乘脾之象,治療時需注重祛風解表或調和肝脾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強調風邪傷脾致痢,用胃風湯調理。
  • 《醫學入門》指出風痢可現身痛、色青,需以風藥勝濕。
  • 《時病論》補充風痢可見「先瀉後痢」,屬肝脾失調,宜疏肝健脾。

風痢的治療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原則,需結合風邪與內傷病機,靈活運用祛風、健脾、調肝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