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癧

風癧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瘰癧」之一類,特指因風邪外襲或風熱內蘊所致之瘰癧證候。其名首見於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,載曰:「形小多癢者名風癧」,強調其臨床特徵為結核形體較小、局部瘙癢明顯,與其他類型瘰癧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風癧之成,主因風邪挾熱毒侵襲經絡,或肝鬱化火,風火相搏,結於頸項、腋下等少陽、陽明經所過之處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故病發迅速;風熱鬱於肌腠,則見瘙癢;痰火凝結成核,則生腫塊。其病位多與肝、膽、三焦相關,蓋少陽主樞,風熱內擾則氣機壅滯,痰瘀互結而成癧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結核特徵:腫塊小而質軟,多發於頸側或耳後,初起如豆粒,可活動,按之微痛。
  2. 癢感明顯:因風邪為患,局部皮膚常伴瘙癢,或見輕度紅腫。
  3. 全身症狀:或兼見頭痛、發熱、口苦咽乾等風熱表證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或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疏風清熱、化痰散結為大法,內外兼治:

  • 內治
    • 方選消風散加減,疏風清熱為主;若熱毒偏盛,可合柴胡清肝湯以清泄肝膽。
    • 痰核堅結者,佐以消瘰丸(玄參、貝母、牡蠣)軟堅化痰。
  •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敷金黃散沖和膏以清熱散結;若膿成未潰,可用千捶膏拔毒。

與他證鑑別

風癧需與「痰癧」(痰濕凝結,結核較硬)、「氣癧」(情志鬱結所致,腫痛隨情緒波動)等區分。風癧以「癢」為標誌,且發病較急,此為辨證關鍵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風癧「形小多癢」之特點,並將其歸於風熱證範疇。另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風癧者,由風熱搏於經絡,其核浮淺」,進一步闡明其病機輕淺、易於消散之特性。

風癧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思想,注重風邪與痰熱之交互為患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病機,方能藥到癒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