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冷失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風冷失音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與肺系疾患範疇,多因外感風寒之邪,內襲肺臟,導致肺氣壅遏、宣降失常,使喉竅氣機閉阻而發為失音。此證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五,載其病因乃「風冷所傷,咽喉腫痛,語聲不出」,強調外邪客肺、寒凝聲戶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肺為嬌臟,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喉。風寒外邪由口鼻或肌表侵入,首犯肺衛,寒性收引,凝滯氣血,致肺氣失宣,聲門開合不利。寒邪若客於咽喉,則局部經絡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咽喉腫痛;肺氣被鬱,金實不鳴,故而語聲嘶啞甚或完全失音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突然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,咽喉腫痛,吞咽不利。
- 兼症:惡寒發熱,頭痛身疼,無汗,鼻塞流清涕,咳嗽痰白。
- 舌脈: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辛溫解表、宣肺散寒,以開閉通音。
- 九味羌活湯:適用於風寒挾濕,症見頭身重痛、肢體酸楚者。方中羌活、防風散寒祛濕,細辛、川芎通竅活血,黃芩佐制溫燥,共奏疏風散寒、宣肺開音之效。
- 麻黃湯:針對風寒表實證,症見惡寒無汗、咳喘明顯者。麻黃、桂枝辛溫發汗,杏仁降肺氣,甘草調和諸藥,使肺氣宣通而聲自復。
- 加減法:若咽喉腫痛甚,可加桔梗、薄荷利咽開音;痰多者加半夏、陳皮化痰;氣滯明顯者佐以蘇葉、香附行氣解鬱。
相關鑒別
- 暴喑:泛指突然失音,病因包含風寒、風熱、氣鬱等,風冷失音屬其範疇之一。
- 風熱失音:症見咽喉灼痛、痰黃稠,脈浮數,治宜疏風清熱,與風冷失音之寒象迥異。
此證強調外邪致病,治療首重驅邪外出,邪去則肺氣自復,聲竅得通。古籍與臨床均重視「寒者溫之」的原則,用藥以辛溫宣散為主,然需辨證精準,以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