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冷失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冷失聲
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病症範疇,又稱「風冷失音」。此症多因外感風寒邪氣,侵襲咽喉關竅,導致聲門開合失常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》指出:「風冷失聲者,由風冷之氣,客於會厭,傷於懸雍之所為也。」中醫認為,聲音之發,賴於喉部「會厭」與「懸雍垂」(懸雍)的協調運作。會厭為「音聲之戶」,主司聲門啟閉;懸雍垂為「音聲之關」,調節氣流與共鳴。若風寒邪氣乘虛客於咽喉,凝滯經絡,使關戶氣血運行不暢,則聲戶失於開闔,故見聲音嘶啞甚或猝然無聲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伴隨外感風寒表證,如惡寒發熱、頭痛鼻塞、咳嗽痰白、舌苔薄白、脈浮緊等。咽喉局部或見微腫不紅,自覺緊束感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辛溫散寒、宣肺開音為原則,首重驅散風寒,疏通咽喉氣機。

  • 主方:可選《此事難知》之九味羌活湯加減,方中羌活、防風、白芷辛溫解表,川芎、細辛散寒通絡,黃芩、生地佐制溫燥,甘草調和諸藥。若寒邪較甚,可加麻黃、桂枝以增強溫散之力;若痰濕阻滯,佐以半夏、陳皮化痰利咽。
  • 其他配伍:風寒輕證亦可選用荊防敗毒散;若兼氣滯者,加香附、蘇葉理氣開鬱。

相關鑑別
此症與「風熱失音」有別,後者因風熱犯肺,咽喉紅腫疼痛,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桑菊飲或銀翹散加減。另需與「肝鬱失音」、「肺腎陰虛失音」等內傷病症區分,彼等多無表證,病程較長,治法迥異。

古籍延伸
《類證治裁·卷六》提及:「暴喑多屬風寒閉其肺竅」,可參見「暴喑」條;《醫學綱目》則強調「風冷客於關戶」致氣機窒塞,進一步闡明局部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