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冷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冷淚

風冷淚,又稱「風衝泣下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儒門事親》卷四。此症以無故淚出、遇風加劇為主要特徵,屬「流淚症」範疇,多因肝腎不足、風邪外襲,或氣血虧虛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淚為肝之液,其正常分泌與固攝依賴肝腎精氣及衛表之氣的協調。若肝腎虧虛,精血不足,則淚竅失養,固攝無權;或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目竅,引動淚液外溢。此外,脾胃虛弱、氣血生化不足,亦可致淚液失控,遇風冷則症狀加重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平素眼無紅腫疼痛,然淚液頻頻外溢,尤其遇風冷刺激時淚出更甚,淚液清稀,或伴有目澀、視物模糊等症。舌質淡、苔薄白,脈象多細弱或浮緩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腎兩虛型:淚出清冷,兼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  2. 氣血不足型:淚液失控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  3. 風邪外襲型:淚出遇風加劇,或伴輕微畏寒,脈浮。

治療原則

以補益肝腎、益氣固表、祛風止淚為主。肝腎虛者可用菊睛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;氣血不足者宜選八珍湯配合收澀之品;風邪偏盛者,則以川芎茶調散止淚補肝散化裁。外治可配合灸法,取睛明、攢竹等穴以溫通氣血。

此症雖非急重之疾,然久延不癒恐傷及目力,故須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