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風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風淚

風淚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無明顯目赤腫痛,卻時常淚出之症,其特徵為「不赤不疼淚出」,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。此病多因肝腎虧虛或肝經鬱熱,導致淚液固攝失常,遇風則發,故稱「風淚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不足:肝開竅於目,腎主水液代謝。若肝腎精血虧虛,淚竅失養,則淚液失固,遇風易溢。
  2. 肝經鬱熱:情志不暢或外邪化熱,鬱滯肝經,熱迫淚液外溢,表現為淚出黏濁,或伴輕微目澀。
  3. 氣血虛弱:脾虛氣弱,統攝無權,淚液隨風外泄,多見淚液清稀、面色無華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肝腎兩虛型:淚液清冷,目昏耳鳴,腰膝酸軟,舌淡脈細。治宜滋補肝腎,方用菊睛丸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肝經鬱熱型:淚液微稠,目澀畏光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熱,方選羚羊角散龍膽瀉肝湯化裁。
  • 氣血兩虧型:淚液清稀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止淚補肝散

相關概念

風淚與「迎風流淚」症狀相似,但後者專指遇風刺激後淚出加劇,病因可兼夾外感風邪。古籍中二者常互通,然風淚更強調內傷為本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
治法舉隅

外治可配合針灸,取睛明承泣太衝等穴,以調和肝腎、疏通目絡。若兼風邪,可加風池合谷以祛風止淚。